《白鹿原》热播,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是冲着性情豪爽、热爱自由的田小娥去看剧的,在原著中,田小娥毫无疑问是反抗男权社会、宗法文化和一切封建旧道德的象征,这样的人物有魅力,也有几分妖气,甚至在被害后还化身一场瘟疫为害白鹿原上的人们,而她最终被砖塔镇住不能再作祟的命运,也预示着在那个时代里,一切异端终究要归于惨遭镇压的命运。
不过说起“小娥”二字,在我国唐代,有一位看起来更加生猛激烈的女子,而她的复仇故事的前前后后蒙上了一层“诡案”的色彩。
冤魂托梦出“字谜”
唐代文学家李公佐,在宪宗元和年间曾经做过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也许是仕途不顺的缘故,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官声”,却以文而知名,尤其在唐传奇方面,做出了相当卓越的成就,除了《南柯太守传》等脍炙人口的文章外,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就的《谢小娥》,被《太平广记》、《玄怪录》、《客座赘语》等古代笔记纷纷采用或改编,甚至被明代小说家凌濛初改编成“《李公佐巧解梦中语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写入《初刻拍案惊奇》一书中。
谢小娥是江西豫章人,8岁时母亲亡故,被父亲许配给一个名叫段居贞的人,段居贞虽然年轻,但“负气重义,交游豪俊”,谢小娥的父亲一辈子经商,赚了很多钱,这时干脆带着女婿一起做生意,在江湖上搞航运,等到小娥年满十四岁,父亲就让她和段居贞正式成亲,一家人平时住在船里,朝夕相处,其乐融融,而“谢家大船”也成了当地财富的象征。
没想到祸从天降。这天晚上,一群盗贼突然冲上船来,“尽掠金帛”,谢小娥的父亲和段居贞一起,拼死反抗,奈何对手人多势众,而且是职业强盗,他们两个人很快被杀,“段之弟兄,谢之生侄,与童仆辈数十悉沉于江”,谢小娥在混乱中,身上被砍了一刀,掉下河去,“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
经过医生的救治,谢小娥的命算是捡回来了,但亲人全都死光了,而在当时,官府对水上发生的抢劫行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置,她一时间万念俱灰,“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
在妙果寺最初的日子里,小娥每天晚上都会梦见父亲和丈夫遇害后浑身是血的尸身和死而不瞑的双眼,那一船人的惨叫和凶徒们的狞笑时时回荡在耳际,令她常常在中夜惊醒,瑟瑟发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渐渐消失,而仇恨的情绪占了上风,她开始琢磨怎样给父亲和丈夫报仇,但那天晚上事发突然,歹徒们都以黑布蒙面,并没有看清他们的模样,连官府都拿这伙水贼奈何不得,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天晚上,她睡着之后,突然梦见父亲和丈夫站在床边,父亲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而丈夫说的是:“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醒来之后,百思不得其解,将这两句话抄写下来,四处找人看,但没有人能解答其中的意思。
元和八年(公元831年)春,李公佐辞去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一职,乘坐一艘小船回乡,这一天停泊在建业渡口。李公佐闲来无事,到附近的瓦官寺游玩,这个寺里有一位高僧名叫齐物,一向跟李公佐友善,闲聊时齐物突然说:“妙果寺有位孀妇,名叫小娥的,出了一个奇怪的字谜,我怎么都想不出来是什么意思,不知你能不能解答呢?”李公佐让齐物把字谜的谜面写出来——
“车中猴,门东草”。
“禾中走,一日夫”。
李公佐“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坐客未倦,了悟其文”,他遣了寺中的小沙弥将小娥找来,问她何以出这样一个谜面?小娥呜咽良久,把父亲和丈夫双双遇害,然后托梦给她的经过讲了一遍。李公佐说:“这个字谜,我已经有答案了,车(車)字上下各去一画,只取中间部分,是一个‘申’字,而且申属猴,这就是所谓的‘车中猴’;草字头下面有门(門),门中有东(東),这是个‘蘭’字,所以杀你父亲的人名叫申兰。”
小娥瞪圆了眼睛,这是个她闻所未闻的名字。
“禾中走,是指从长满禾苗的地方走过去,可以理解为穿过禾田,同样是个‘申’字,而‘一日夫’,夫上有个‘一’字,压在‘日’字的下面,分明是个‘春’字,所以杀你丈夫的人名叫申春。”
小娥半懂不懂地听李公佐这么一解释,顿时觉得醍醐灌顶一般,再三叩谢,然后,“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
隐忍两年报冤仇
此后,小娥就把自己打扮成男子的模样,四处寻找申兰和申春这两个人,这一年的年底,她来到浔阳郡,看见一个大户人家在招佣,便去应聘,一去才知道,这家的主人名叫申兰,还有个堂兄弟名叫申春,江湖上风传此二人一向做着不法的生意。小娥把满腔的仇恨压在心底,来到申兰左右帮忙。按照另外一部笔记《玄怪录》中对此事件的记载,谢小娥改名叫“士寂”,在申家“勤恭执事,昼夜不离,见其可为者,不顾轻重而为之……昼与群佣苦作,夜寝他席,无知其非丈夫者”。
一晃两年过去了,申兰对小娥非常信任,将她提拔到管家的地位,“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竟不知娥之女人也”。
两年间,对小娥而言,最大的考验是她发现申家的很多珠宝玉器,就是这伙儿强盗从谢家抢来的,看到这些旧物,她不禁想起遇害的父亲和丈夫,只能偷偷流泪。小娥无一日不想着手刃申兰,但另外一个杀夫仇人申春,家住在大江北独树浦,他俩一般只有在抢劫时才聚到一起,平时为了掩人耳目,甚少来往,小娥想要将他俩一举擒获,就成了个难题。
这一天,申兰突然告诉小娥,让她准备酒肉,因为申春要来家中跟自己一聚,小娥知道报仇的时机到了!
“是夕,兰与春会,群贼毕至,酣饮”。直到午夜才散了席,其他的凶徒都离开了,申春酩酊大醉睡在屋子里,申兰索性在庭院里搭了张席子酣睡,小娥先把申春的房门锁上,然后抽出早已准备好的佩刀,一刀砍下申兰的项上人头,接着派人报官,大批官兵闻讯赶到时,“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而参加当晚酒席的水贼党羽们,小娥已经将他们的姓名和相貌统统记下,“悉擒就戮”!
影视剧中的谢小娥
大仇得报,小娥知道自己也犯了杀人罪,准备坦然接受法律的惩处,浔阳太守把这件事上报给唐宪宗之后,宪宗认为小娥替家人报仇理所当然,无论是勇气还是智慧都令人赞叹,于是下令旌表小娥。小娥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当地的豪族大户都来向小娥提亲,小娥却誓心不嫁,到泗州开元寺受戒出家了。
元和十三年夏天,李公佐打算去长安,“途经泗滨,过善义寺,见新戒者数十,净发鲜帔,威仪雍容,列侍师之左右”。其中一个女尼不停地看他,李公佐觉得她有些面熟,却又想不起来,这时那女尼主动过来问:“您可是李判官?我是谢小娥,父亲和丈夫遇害,托梦给我,多亏您帮我破解字谜,知道了恶贼的名字,才大仇得报!”李公佐不禁感慨:“嗟乎!余能辨二盗之姓名,小娥又能竟复父夫之仇冤,神道不昧,昭然可知!”
“诡异成分”是后加
笔者所阅古代笔记并不算少,据我所见,明清以后靠着测字破案的事情比较多,而此前一些朝代的测字,大多是为了算命,尤其是唐代,人们对自己名字和命运的关系,很是看重。唐代学者范摅在《云溪友议录》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唐代诗人宋嶽,参加了十次会试,始终没有考取功名,大中十一年,他再次赴京师应考,考前的一天,他因为学习过于疲劳,午休片刻,梦到有人朗声说道:“宋二郎秀才,若头上戴山,无因成名。但去其山,自当通泰。”一觉醒来,他反复思量,决定改名,可是去掉“嶽”字头上戴的那顶“山”,变成“宋獄”,未免太不吉利,于是干脆把“獄”字左右两个“犬”字拿掉,改名“宋言”。参加考试时,他的考卷深为主考官冯涯侍郎所赏识,评为第一,谁知宋言还没来得及高兴,冯涯的政敌、京兆尹毅夫举报冯涯在担任试官的过程中徇私舞弊,朝廷决定重新考一次,这回宋言以第四名的身份登进士第,朝廷上下都佩服冯涯确有识才之能。
不过,严格说起来,宋言的改名力度有点“过大”,不仅摘了“山”的帽子,把两个“犬”字也拿掉了,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过犹不及,可见改名并不是他进士及第的真正原因。正如笔者此前在叙诡笔记中发表过的观点一样,“测字破案”和“测字科举”一样,都是不可信的。
大量的事例证明,古代笔记中的“测字破案”,除了巧合的因素以外,大多是破案之后,由相关人员——尤其是主审官为了神话自己而捏造出的故事情节,不足以信,不足为凭,就说谢小娥,假如她的父亲和丈夫真的托梦告诉她真凶是谁,何不痛痛快快大大方方地说出申兰、申春的名字呢?非要编造一个复杂艰涩、处处牵强的字谜!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非娱乐需要的设置谜面,往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局外的人看不懂,当事人一眼即明,而谢小娥的父亲和丈夫已经成为阴间的冤魂(假如真有冤魂的话),并不存在需要防着“局外人”的必要,而当事人谢小娥却又看不懂,如果不是碰到李公佐,没准儿那字谜就真的永远无解了,死去的二位费尽心力托梦设谜又何苦来哉!
在分析古代笔记中发生的诡案时,笔者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抛开案件中的“诡异成分”,案件的发生和发展在逻辑上是否依然能够成立,如果不能,则要分析“诡异成分”是否可以有合理的解释,如果能,如果把“诡异成分”拿掉,并不影响案件依然走向最后的结果,那么这“诡异成分”往往纯粹是为了加而加的,换言之——只是人出于某种目的而编造出的“诡”。
由于谢小娥一案,是李公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的,而所有的“诡异成分”都与李公佐相关,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推断,谢小娥在父亲和丈夫遇害时,看到了杀人凶手的真面目,并在此后的调查中,找到了申兰和申春,就此潜伏其家,最终报仇成功,而所谓测字,完全是李公佐为了增强故事性而杜撰出来的“剧情”。
只可惜,后世的人们往往忽视了谢小娥为复仇而卧薪尝胆、潜伏仇家的努力,而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了“测字破案”上,这再次证明,装神弄鬼比踏实务实就是有传播上的优势,而千百年来,不管洋人的船坚炮利还是“五四”的科学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唤醒和启蒙总是作用有限,对故弄玄虚的人和事我们的免疫力依然有限,这就好像传统武术被现代搏击术揍得屁滚尿流之后,照旧有很多人在帮神话传说做各种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