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汽车的认知在逐渐加深,现在早已不是那个凭关门声音就评判一台车好坏的年代。相反,一些更高级、更有深度的词也出现在我们的汽车辞典里。
比如平台、架构。
「平台」这个概念,我们几乎是被大众教育的,从 PQ34、PQ35,再到后来的 MQB 甚至纯电平台 MEB,而提到「架构」,最近两年我们经常提及的则是丰田的 TNGA、吉利和沃尔沃的 CMA。
什么是「架构」?这其实是一套产品诞生的体系,为不同车型的研发提供共享的解决方案,让车型研发能够根据品牌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从共享解决方案清单中做选择,然后再做针对性研发。
除了技术,其实「架构」还需要定义标准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等等,所以,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可以说是覆盖一家车企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
相比之下,「平台」所包含的内容似乎就要略少一些,它更多的是在讲产品本身,比如被定义好的轴距、轮距、悬挂方式等等。
做个类比:A 和 B 都是餐厅的大厨,A 特别讲究食材的选择,而 B 除了食材,还很在意用什么样的厨具、什么样的餐具、甚至后厨的环境。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平台和架构之间的差异。
目前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几个平台或架构,前面已经说了,如大众 MQB、丰田 TNGA、吉利& 沃尔沃 CMA。分属德国、日本、中国的这三套整车架构(平台),实际上也是三国汽车研发、汽车工业实力的一个投影。而 CMA 代表中国,实质上已经逐渐看齐德、日,并在一些方面实现赶超。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CMA 架构是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可以覆盖不同级别、不同车身形态,目前,吉利、领克、沃尔沃这几个品牌的多款车型都是基于 CMA 架构打造的,如吉利星越、领克全系、沃尔沃 XC40 等。
2012 年,MQB 和 TNGA 推出,同年,吉利和沃尔沃决定研发 CMA 架构,4 年之后,CMA 架构正式发布。对于 CMA 来说,4 年时间已经是不小的后发优势。这种优势又来源于三方面,首先,CMA 可以吸取 MQB 和 TNGA 的经验教训;其次,在 CMA 之前,沃尔沃已经推出了更高端的 SPA 架构,这也为 CMA 的推出打下了技术;第三,从 2012 到 2016,也正是汽车行业巨变的几年,汽车电子、汽车科技的发展加速,汽车和各领域的融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 CMA 架构有能力包容更先进的科技和技术,甚至可以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大量采用了工业 4.0 最前沿的技术,例如 VRAR、3D 打印、大数据可视化、数字双胞胎、人工智能等。
在新科技这方面,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感触更深。前一阵我们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整车电子架构,它的先进程度和带宽,在底层就决定了一台车能有多高的智能化水平,更晚推出、且采用 FlexRay+Can 混合总线的 CMA 架构车型,显然应该在智能化层面更有优势。
相比 MQB 和 TNGA,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研发的 CMA,也更本土化一些。这意味着基于 CMA 架构的新车在研发之初就有深厚的中国基因,而对于 MQB 和 TNGA 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CMA 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产品开发标准。吉利和沃尔沃对于 CMA 的开发初衷之一就是「比全球更高标准更高」,所谓的标准,又分为安全性、可靠性和品质感三部分。安全这一点其实在情理之中,毕竟是有沃尔沃参与研发的架构,没理由不优秀。举例来说,CMA 的高速 40%偏置配碰撞速度比美国 IIHS 和欧洲 E-NCAP 规定的 64km/h 更高 12.5%,正面碰撞验证标准比美标规定的 56 km/h 更高 14.3%,后部碰撞验证标准比美标规定的 80km/h 更高 5%。
而 CMA 架构怎么定义可靠性标准呢?以发动机为例,CMA 架构的 GEP3 发动机设计寿命 35 万公里,这个标准比日韩系发动机普遍的 24 万公里设计寿命高了将近 50%。
品质感主要体现在生产制造工艺方面,比如冲压精度。在外观层面,更高的冲压精度带来更小的钣金面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工更好」。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回归理智。有了以上这些优势,并不能说 CMA 就到了「碾压」MQB 和 TNGA 的水平,但至少在某些层面,它达到了比肩甚至优于世界顶尖整车架构的高度。
说了这么多,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个优秀的整车架构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吉利星越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这是首款基于吉利 CMA 架构打造的高性能运动 SUV,在安全性、动力总成、底盘、智能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吉利品牌目前的最高水平。比如 2.0T+8AT 的动力系统,就基本上沿袭自沃尔沃 XC60,百公里加速仅需 6.8 秒,而它所搭载的 9 寸全彩 HUD、双 12.3 英寸大屏以及 L2 级驾驶辅助系统等,也得益于 CMA 架构所打下的电子电气基础。顶配 20 万左右的价格放在中国品牌里不算低,但从产品力层面,它却完全有实力对标更高级别的合资甚至豪华品牌轿跑 SUV。而在看得见的配置、性能之外,生产工艺、可靠性等也是由 CMA 架构所带来的的隐性优势。
CMA 架构的出现对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最核心的一点,应该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车企对于汽车核心技术的系统性思考和行动。
从早期的模仿外观、逆向发动机,到蹒跚学步似的自主研发,再到拿出 CMA 这样的模块化架构,这就是中国汽车研发实力从弱到强的一条清晰路径。
站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看待整车研发生产,才真正有可能提升中国品牌新车的综合实力,在这方面,CMA 无疑是一个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