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以来,以铜、铝、锌、锡、镍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板块成为资本市场追涨的“新宠”,价格一路上行。其中:铜价创下9年来的新高,2月下旬,LME铜价达到峰值9617美元/吨,沪铜期货主力合约报价一度升高至70740元/吨,双双继续刷新2011年以来的新纪录,随后3月份,铜价稍有回落,但继续保持在高位区间。此外,铝、锌、镍、锡也保持高位震荡,并纷纷创下近年来的价格新高;而今年以来国产铁矿石则基本维持高位较为稳定的价格。
与此同时,上游半导体、化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同样触目惊心:国内半导体厂商士兰微宣布从3月1日起上调MOS管、IGBT等分立器件的价格;电池类化工原材料如导电剂、NMP、PVDF、电解液则更是有现金也买不到货;PCB原材料价格上涨,厂商的所有新增订单都要延后。
以铜为例,导致近期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多方面,各大调研机构都对未来一段时期铜价趋势做出了预测。高盛在最新的研报中重申,全球铜市正面临十年来最大的供应短缺,未来几个月铜有“很高的风险”陷入供应赤字状态,因此提升未来3、6和12个月的铜目标价分别至9200、9800和10500美元/吨。
中信证劵研报称,低库存下的短缺和高流动性下的通胀成为驱动铜价上行的动力,预计未来一年铜价有望突破12000美元/吨,且此轮铜价的上涨存在着突破历史新高和高位持续性强的特点。
但也有德国商业银行的分析师提醒到,金属价格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机驱动的,铜、镍以及铝的价格也明显脱离现实,严重超买。
铜价上涨行情事出有因
实际上,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价格上涨的趋势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已露端倪,要分析此轮铜等金属价格“疯 涨”的原因,大致包括有:
• 南美主要铜矿区由于新冠疫情、工人罢工、特殊气候灾害的影响,运发受阻:巴西公路货运工人因不满近期油价上涨,自2月1日起举行罢工,复工时间待定;今年1月秘鲁政府为应对第二波疫情,再次采取封锁措施,导致当地铜精矿运输受阻;智利1月爆发海啸,导致北部港口运输不畅,当月铜和铜精矿出口推迟;
• 1月份,美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旋即公布了价值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并于2月26号在美国众议院投票中通过,3月11号,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1.9万亿美元新冠纾困法案;美国新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实体经济快速恢复,美元放水,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更具投资价值,预计还将在全球大宽松背景下持续上涨行情;
• 而从消费端来看,虽然第一季度一般以淡季为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疫后经济体强势复苏,欧美市场也显露出恢复迹象,“碳中和”时代带来的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5G市场的投资 建设热潮,令新增的铜需求市场大幅 “井喷”,特别是新兴产业包括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对铜的增量需求逐步上升,铜的供应偏紧加上铜导电性能的不可替代性,让铜价中枢始终保持上移态势。
材料加工费上涨,市场加紧备货
铜,作为一种主要的工业上游原材料,是电力输送/存储的最成熟的导体材料,被大量应用在消费电子、电 器、汽车电子的线束、光伏/风电发电 站的导电材料、半导体封装/铜箔基板 (CCL)等制造领域。
目前,从铜材加工端得到的信息是,铜材加工费稳步上升,下游客户多以备货为主,市场需求旺盛,头部加工企业的在手订单已经排产到了4月份。
铝的主要下游产业是汽车、房地产、工业制造等,如汽车用铝、建筑铝型材、锂电池软包铝箔、机器/设备 机柜、机箱、框架用工业铝型材、 SMT生产线、洁净加工自动化产线等等。
针对近期价格上涨的情况,有工业铝型材供应商表示,铝锭价格的大涨,导致铝型材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有些小厂不得不减采或停采,同时上游铝锭产能紧张,一些铝厂加工费普遍上涨,且供货周期延长,因此刚需客户应及早制定订货计划,以免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成本。
工控企业应如何应对
这一波工业原材料价格的“疯 涨”同样也波及到工控自动化行业, 从去年12月中开始,多家国内外电机厂家就已发函告知自己的客户,由于硅钢片、钢材、铜、铝锭、铸铁、漆包线等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从当月起把电机、减速机等产品的价格上调5-10%。
而上半年新一轮有色金属、硅钢片、漆包线等价格的大幅攀升,企业的制造成本进一步上升、利润空间也被迫压缩,这虽也符合大多数企业在年初对行业发展的预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绝对没有料到会涨得如此之“疯狂”。于是乎,从1月底到2月份,一些电机厂再次发函通知客户,在前一轮价格上涨的基础之上再上调10-15%,有的甚至上调18%,平均涨幅均大于上一次。
有厂商坦言道,2021年原材料供应紧张,将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但中间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很难与之同步提高,因此盈利空间必将受 到挤压,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订单不缺,微利经营。
也有企业表示,目前铜、铝材价格涨幅都在35%以上、不锈钢暴涨 45%、工程塑料涨了35%,并且一天一个报价,厂家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资金链压力增大,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产品供应,厂商对生产计划也更为谨慎,新一轮产品调价在所难免,且有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结构性缺货。
就现阶段情况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制造业产业链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 同来消化成本,一方面行业自律不可少,供需双方应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根据市场来议价,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共克难关;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研发来降本增效,或是以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的模式,为客户带来更高的应用价值,也许会是厂商应对目前市场风险的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