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现在关键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在10月15日举办的2019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指出,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但目前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现阶段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在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家电5类产业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钢铁、石化、建材6类中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但在飞机、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机器人 、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10类产业上差距较大;
尤其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5类产业上差距巨大。
在产业链安全方面,评估显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60%安全可控,部分产业对国外依赖程度大:其中,2类产业对外依赖度高,占比0.77%;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占比30.8%。
与此同时,产业链“卡脖子”短板也开始暴露,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仍需进口。
实施“三大工程”推动产业升级
面对目前的发展状况,周济认为,要按照“补链”“强链”和“整体提升”的思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水平。
“补链”主要针对“卡脖子”和“短板”产业。
例如,对于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材料等)和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必争产业(如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建议实施“突破工程”——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倾全国之力集中攻关,由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统一指挥,实行特殊状态下的特别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卡脖子”技术。
对于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以及工业母机、电子制造装备等基础技术和关键装备,要实施“短板工程”。中央地方联动,国企民企齐动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补上“短板”。
“强链”针对的是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例如,要巩固提升我国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着力提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等,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培育世界领先产业,世界一流大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周济建议,到2035年,培育出50家世界一流的大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通过深耕于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使中国拥有一流的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团队,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对于制造业整体产业链的提升,周济将目光放在“智能制造”上。
他指出,制造强国战略实施4年多来,智能制造工程得到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需求强劲。“我们要加倍珍惜‘需求’这一宝贵资源,充分发挥需求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周济建议,要在全国深入持久推进智能制造,常抓不懈,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亟需的装备、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智能制造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周济特别强调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新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变革都源自具有全球业务联系的区域性专业技术集群所开发的产品和流程。产业集群的表现将对经济的成功与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已涌现出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的产业集聚区,具备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建议,应选取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在产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有序开展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通过有计划引导,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若干在技术创新、产业实力和品牌效应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