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的争斗未停歇过,如何争取“双赢”的局面呢?
标题是美团王兴最近发的一条饭否。
很难说他到底是在指向谁,上周发生了不少可能相关的事,有戴威召开全员大会表示:“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有他当年的心血人人网在10年后被以6000万美金的低价卖掉,有易到现任CEO和前GR副总裁的“磕头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互联网好像进入了一个“双输时代”。
苗头大概始于2010年时期的千团大战,这和美团的团购业务直接相关,但是集中爆发还要等到2014年微信红包的流行,美团外卖也在之后卷入其中。
加上涉足电影、酒旅、打车和单车业务,我觉得王兴对于双输竞争的理解超过中国99.9%的创业者。
双输时代的背景有两个关键要素,2010年开始是资本疯狂涌入,2014年后是微信支付的普及,过热的钱才能够通过移动支付补贴到用户手里。
2010年的时候,网易编辑方三文离职创办雪球的前身iMeigu,这是一个以报道美股上市公司为主要内容的门户网站,很快就汇聚了一批优质流量,因为当时国内登陆美股的公司越来越多,但关于它们的深度资讯却十分匮乏。
同时这也表示,PC时代的基金们开始大批和成倍的套现退出,然后老钱新钱们又一股脑儿再度涌入中国互联网行业,团购被直接从催熟到催灭,2010-2012年的移动创业热潮其实也和这波资金的涌入直接相关。
而2014年的2月春节前后,微信红包突然爆发,大量一二线白领和三四五线老乡们在春节的饭桌前开始互发红包并绑卡,当然这也是智能手机覆盖量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标志。
那年春节前后,轰轰烈烈的滴滴和快的补贴大战就开始了,打车不但不花钱,还可以赚钱,乘客10元,司机10元,乘客20元,司机20元。。。
打车大战在我印象里的巅峰之战就是2015年拿了乐视投资(7亿美金占股70%)的易到推出了充100元送100元的活动,周航在疯狂补贴中逐渐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
差不多也是在2015年前后成立的ofo和摩拜,在我看来是最近三年里最经典的一场双输战役,双方先是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和上海的科技园区里各自安静地发展,然后同样是资本快速疯狂地涌入,同样是被当作推广支付的工具,而其最初的创始人,戴威和胡玮炜,尚不完全具备从双输中胜出的能力。
幸好摩拜有一个知进退擅袖舞的董事长,好歹保住了命。
到底什么是从双输中胜出的能力,我觉得不同的时期这个答案会有不同的变化。
就像程维找来了柳青,不断搞定融资和并购,这样起码保证滴滴的名字和自己的位置留住了,其实在收光了中国国内所有成规模的对手,并且滴滴在所谓修炼内功长达一年之后,2018年上半年滴滴还是亏了几十亿。
赢了所有战斗,输了整场战役。
陈一舟从王兴手里接盘校内并改名人人之后,其实有很多起势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人人农场和开心网的真假偷菜之争,这场域名和诉讼的恶斗还没彻底铺开阵仗,QQ空间就把整个实名制类小游戏都给一锅端了。
美团外卖和饿了么这场双输战怎么解?从C端品牌流量、中台技术系统到B端地推铁军,美团从双输中逆袭反超,但很难说美团已经赢了。
王兴说的双输战中胜出的能力,我觉得更多是领先的能力,是保证不落后的能力。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落后可能就意味着离输更远一点离赢更近一点;但这个世界也是多维的,双方的你死我活更像是扭打着共同掉进一个更大的深渊。
2016年后出现的无数打着共享概念,通过补贴扩大用户规模的公司,比如共享充电宝、无人货架等项目,创始人都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的双输能力,就直接从战场上出局或放弃了。
我对互联网时代的双输竞争的终极理解就是,杀敌1000,自损999。打到什么时候金主和爸爸们觉得不再输血了,要正常盈利发展了,可能互联网的双赢时代才开始了。
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不断零敲碎打地成长,但是很少有人从中跳出来。
据说就在今年上半年,当时尚未身陷顺风车命案的滴滴,还在考虑通过软银这个共同股东,收购创始人刚刚下台的美国Uber和它所有的全球业务,可能程维觉得这样才一劳永逸了。
我在看了阿里局后发现,马云在阿里巴巴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当好了一个政委,并把政委制度很好地在阿里巴巴集团内贯彻了下去。
而什么是政委,其实可以理解成马云当年在校园任教时期做过的班主任。所有和业务不直接相关的,政委都可以管,甚至必要的时候,如果业务违反了价值观,政委可以叫停并直接开人。
班主任其实是一个类似的角色,他由一名主课老师兼任,但他要直接负责的事务并不是具体某个课程的上课和批改作业,而是要关心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和三观。对的要表扬,错的要批评。
一方面班主任要天天给学生开班会打鸡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高考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把所有的题刷完三遍再刷三遍,现在不要谈恋爱等上了大学我再也不管你们。
然后再和每个同学分别谈心,聊人生聊理想,聊家庭聊生活,拼命鼓吹适宜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总之确保你的思想在正确的频率之下,在党的领导之下军民一条心。
这确实几乎是马云为阿里做的所有事了。
都说马云是互联网行业里最毛派的企业家,但其实马云只是把曾经最擅长的做班主任的能力带到了阿里。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发有点太过夸张,但是到现在即将退休的马云,在互联网三大核心能力:技术、产品和运营方面,可能确实也还懂的不多,但无碍他带出超懂的学生帮他搞定公司。
也许马云作为班主任还做了一项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跟校长和教导处主任谈资源,给咱们班的学生多批点经费来一次更好的秋游之类的,马云也确实做到了,这是马云的能力圈。
(在这里安利一下阿里局这本书,我和作者并不认识。)
所以人生最舒爽开心的事,无非就是你的能力圈刚好和一个即将兴起的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圈是重合的。而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在你不擅长的领域持续拼争,但你不但不愿直接弃子认输,还靠着你擅长的能力去勉力支撑。
公司死不掉,也长不大,苟活最痛苦。
我一直认为,如果陈一舟从来只是好好做投资,收购校内和猫扑后也是交给合适的人打理,再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背书,相当于一级市场的朱啸虎或者二级市场的段永平的角色,那他现在在创投圈的整体口碑可能会好十倍,收到的骂声可能也会少十倍。
人人网从79亿变成现在的6000万,我认为就是一个有着强悍投资和财务技能,做着社交梦的金牌CFO,在辗转腾挪背负骂名十多年后,不得不弃子认输的故事。
而罗永浩的故事也有一个相同的发展脉络,一个演讲无敌IP强势,但做着手机梦的金牌CMO,放着赚钱的互联网教育不做,勉力支撑着锤子在今天砥砺前行。
我很佩服这些企业家们,站在我的角度妄言他们的成败可能也是不合适的。
但我认为确实有一种更适宜的方式,双输竞争和能力圈死结之后,想要做更大的事必须跳出来,一如当年的雷军在金山上市后,痛苦反思去做了三年投资,再下场all in智能手机。
他的能力圈,从软件人变成互联网+硬件人,或者是靠足够的领导力找到了能帮他搞定硬件的人,而雷军自己是从软件人升级成了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人。
周航新书《重新理解创业》里的大部分内容我都无感,其中观点要么是别人已经讲过,要么是很苍白的陈述,当然这可能和他第一次写书有关。
但他对自己失败的解剖算得上诚恳,其中一章他对自己领导力的反思非常打动我:
“创业意味着你不能任性做自己,你还要领导别人。而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你能喜欢多少人决定了你领导力的边界。”
易到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不够接地气,周航给人的感觉是有点高傲,他的书里其实再次透露出当年他对滴滴和行业很多做法的瞧不上,并且承认自己“喜欢人”的能力有限。
但是周航第一次和他哥哥的创业是成功的,公司后来上市了,30岁不到就财务自由,已经秒杀99.9%的同龄人。
但他当年做成的是一个利基市场的小众产品,他对易到专车最开始的定义其实并非我们后来知道的滴滴专车那样的模式,而是定位给“有司机的商务人士无需司机陪同,可以随时随地叫车的品质出行服务”,这明显是一个很不互联网的定位,用三体迷的话说是要被降维打击的。
优秀的能力圈无法遇上飞速崛起的行业,应该是我国创业者今后会遭遇的日常。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讲很多的工匠精神,一百年只开一个小店,往励志的角度说,是极致、是专注、是品质胜过一切;但往宏观处说,是日本经济不好,大部分行业没有任何红利,只是维持或者缓慢衰落。
如果日本人个个都追求自己所做的事情,能达到今天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增速,那日本的自杀率肯定还要翻倍。
好的创业者应该还是要能够做到借假修真,创业是假的,IPO是假的,一统江湖也是假的,自我的成长和跳出了能力圈的新生,才是真的。
期待结束手机创业之后的老罗,和已经开始养生的张旭豪,也写一本复盘当年双输竞争的书。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