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巴塞小星星达人 :
在金庸成为华语世界最畅销、最著名作家的这些年里,英文世界里的金庸难以等量齐观。
在今年2月之前,英文版的金庸,只有寥寥三本: 《雪山飞狐》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鹿鼎记》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以及 《书剑恩仇录》 (The Book and The Sword)。
英文版《雪山飞狐》、《鹿鼎记》、以及《书剑恩仇录》
2018年2月,英国学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翻译的《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雄的诞生》出版,此后她将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整个十二卷小说的翻译。
郝玉青(Anna Holmwood)
这首先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其次,要将金庸原汁原味介绍到英文世界,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最主要的原因,是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是最为特殊、集文化大成的所在。
首先就是 “江湖” 这个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毫无疑问难倒一大片翻译家。
其次是各种江湖术士的诨号和武侠招数。
东邪西毒在英文世界里成了东方巫师和西方巫师;南帝北丐成了南方皇帝和北方乞丐。降龙十八掌则成了 “打败了龙的十八次手掌攻击” (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
“降龙十八掌”
就好像“宫保鸡丁”这个菜名一样,在英文中叫做“Spicy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切成小方块的辣鸡肉佐花生米)。
让人无奈的宫保鸡丁
这看起来是恶搞和玩笑,但又是无奈之举。
在对中国文化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啃下来“翻译版”的《射雕》 ——毕竟在这一套煌煌大观的小说中,有几百个人物,一大堆武林专用名词。
别说外国人了,即便是中国人,能把《射雕》通读下来,并且娓娓道来,怕也是凤毛麟角。
造成这种原因的,就是“文化隔阂”。
与《哈利·波特》、《权力游戏》甚至是《指环王》这种架空了现实,重新创造世界的小说不同。
金庸在自己的全部小说序列中,参考了大量的史实,并在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基础上,移花接木,含沙射影,魔术般地创造出了一个与真实若即若离的时空。
《指环王》与英文版《射雕英雄传》
看金庸的小说,除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引人入胜之外,这种“索隐派”、“考证派”的乐趣,也是一大亮点。
可想而知,假若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道家佛教、诗词成语、招式秘籍,甚至是中国哲学没有那么了解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塞给他一部金庸小说,是多么尴尬。
所以,在金庸红遍华文世界,并被不断影视化的当下,一直没有人能把金庸翻译成英文,也就情有可原了。
这并不是翻译家不够努力,也不是驱动力不足,而是跨文化的文化输出,本身就是一个困难到不可能的任务。
金庸先生与他的著作
不过,郝玉青却用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化解这个难题: 她将金庸故事中那些普世性的东西放大,并且加以强化。
在她的心中,金庸有着对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对于英雄成长的描绘,有爱有恨,还有家国情怀、江山社稷、家人友情,等等等等。
这些全世界所共通的东西,是不需要担心什么文化隔阂的。
因此,在将金庸介绍到欧美世界的这次尝试中,郝玉青和著名出版人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所采用的策略是不过分纠缠那些名词和历史,直截了当地用故事来打动读者。
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
这一招,收到了奇效。目前,《射雕英雄传:英雄的诞生》在亚马逊上销售良好,评分不俗。83%的英文读者给出了4分和5分的评分。
看上去,一整个“金庸宇宙”正在向我们走来。
不过,将整个金庸介绍到西方,并不是《射雕》英文版出版的真正价值。
这一套书出版并且广受欢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打开了长期以来汉文化对外输出的被动局面,金庸以及金庸笔下的世界,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它足以让整个西方对中国产生兴趣,进而形成理解。
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才是文化传播和翻译的最大价值。
@Movie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