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两会“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个词——“黑灯工厂”。她说,现在“中国制造”处在转型时期,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目前,格力电器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已经从简单的“黑灯工厂”转变为创造设计“黑灯工厂”。
其实,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提到“黑灯工厂”这个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就曾向媒体介绍过格力的“黑灯工厂”,即智能化无人工厂的一种形象说法。这种工厂里没有工人,全是智能化流水线,不需要三班倒,可以不开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格力电器在全国有8个基地,基本上都实现了无人生产。能做到这一点,格力是下了血本的。现在格力拥有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产品,品种达到100多个,不仅为家电行业服务,也服务于食品行业以及其他工业需要。支撑“黑灯工厂”运转的,是大量科研人员。据悉,格力现有12个研究院,一万多名技术开发人员。
明白了背后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强力支撑,就知道高大上的“黑灯工厂”并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做到的。现在不少地方,打着智能化的旗号,盲目上马“黑灯工厂”,结果花了不少钱却未成事,造成资源浪费。
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黑灯工厂”是大方向,但实现它需要一步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学者指出,就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现状看,机器换人、“黑灯工厂”等,还是想象多于实际。就成本而言,中国人口多,劳动力价格虽然上涨了,但仍不算很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是制造业的主力。反观欧美企业,其包括人力成本在内的许多生产成本都要高于中国,为了与中国制造抗衡,以效率更高的机器代替人工,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事实上,各国固定资产、生产资料等投入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看到国外企业采用一些先进的东西,首先要搞清楚他们为何要用。可以关注学习,但不能太冒进。在人工制造还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盲目跟风,风险还是有点大。
制造业基础没打好,依然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与制造强国一比,就可以看出基础差在哪儿,差多少。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是对应德国的“工业4.0”战略提出的。工业1.0到4.0是德国划分的标准,分别对应的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个进阶过程与“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目标基本一致。但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按德国的标准,总体介于工业2.0到3.0之间,少量接近3.0,但也有不少甚至连2.0都未达到。
两者还有一个重要不同是,“中国制造2025”强调质量为先,创新为先,这在德国“工业4.0”里是没有的。这不是说德国不重视质量,而是因为德国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已经融入其工业骨髓之中,质量问题早在工业2.0时代就已经很好解决了。而在我国,“质量第一”的理念不够普及,既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内因。
与德国一样,当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将成为全球制造业未来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参与到竞争中来。而如果要跟进,就必须先补上那些曾经落下的基础课,包括自主研发能力、质量保障能力、技术诀窍掌握、经验数据库积累等等。
至于“黑灯工厂”的事,像格力那样有能力可以上,没能力切不可硬上,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