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大气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搭载了五台仪器(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和宽幅光谱成像仪),将部署在太阳同步轨道,实现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监测,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污染气体监测,以及二氧化碳柱浓度监测。
据了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产生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生产以及日常发电。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将重点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改善,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要下降0.5微克。
据悉, “大气一号”是我国首个专门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卫星,对于大气细颗粒物的探测和二氧化碳柱浓度的探测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卫星上配置的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同时具备大气气溶胶和二氧化碳探测的载荷。
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迫切需求,未来将会形成“大气”系列卫星。 “大气”系列卫星最重要的目的是监测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为生态环境等部门提供遥感数据支撑,同时也将支撑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其实早在去年9月,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就提出:“中国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据介绍,该系列中第二颗卫星“大气二号”为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能够在首次实现主被动结合温室气体监测。未来, “大气一号”将与“大气二号”等卫星组网,实现温室气体监测,助力我国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
“碳中和”目标的出台,为我国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但要看到,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的历史进程相比,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空气中有多少二氧化碳,如何监测全国各地的碳排放情况呢?这就需要通过相关仪器设备来对温室气体的浓度或体积进行连续测量,实时监测和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测量有哪些方法?
1、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二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吸收值确定样品二氧化碳的浓度。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利用气体作流动相的色层分离分析方法。二氧化碳在色谱柱中与空气的其他成分完全分离后,进入热导检测器的工作壁。在线性范围内,信号大小与进入检测器的二氧化碳浓度成正比。从而进行定性与定量测量。
3、容量滴定法
用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钡沉淀,采样后剩余的氢氧化钡用标准草酸溶液滴定至酚酞试剂红色刚褪。由容量法滴定结果除以所采集的空气样品体积,即可测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4、红外线吸收法
二氧化碳在4. 3um红外区有一个吸收峰,在此波长下,氧、氮、一氧化碳、水蒸气都没有明显的吸收,因此红外线吸收法是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理想方法。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低为0. 03 % ,吸收池的长度有几厘米便可。所以利用红外线吸收原理,可制成便携式空气中二氧化碳传感器,用来检测二氧化碳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