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中国大陆自动化厂商曾经短暂入选过世界自动化50强,为什么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反而掉队了?
世界自动化50强排位
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看上去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而在其背后的关键因素,自动化供应厂商,中国却似乎掉了链子。美国《ControlGlobal》杂志和网站几乎每年都会发表世界自动化50强和北美自动化50强的报告。最新的报告是发表在2018年10月,给出了2017年度的排位。
2007年,北京和利时也在这世界自动化的50强中。虽然位忝末席,但毕竟是我国的民族自动化企业也经过多年奋斗之后,在群雄逐鹿中也占据了一席。而浙江中控则作为“荣誉席位”也被提及,虽然进不了50强,但距50强仅一步之遥。
2007年排名
可是,最近十多年(2008-2017年)的排位,再也找不到我国民族自动化工业公司的身影。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这十多年,各种工业规模和水平都在前进,而工业自动化工业为什么没有显著的进步呢?
中国工业界,是不是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和反思呢?
软件在强力渗透
当自动化市场不断地经受着显著的技术变化的时候,领先的供应商的整体位置相对稳定。许多年来居于前十位的传统大供应商,诸如西门子Siemens,ABB,艾默生Emerson,施耐德SchneiderElectric,霍尼韦尔Honeywell,罗克韦尔RockwellAutomation和横河Yokogawa,一直占据着自动化的主要领地,即使他们的系统的基本技术发生了显著变化,还是如此。显然,这些大公司一直视制造业为他们的巨大机会。
在大公司仍然占据着领先位置的同时,中型供应商依旧在发展其良好的业务,像RoperTechnologies,NationalInstruments,Pepperl+Fuchs,Endress+Hauser,Ametek,PAS和PhoenixContact,其业务量一直在增长和扩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开始冒出许多独立的新创小公司,他们的主攻方向是数据分析和ICS信息安全。虽然这些小公司还没有纳入50强,但他们的业绩和发展不容忽视,不多几年就茁壮成长,其中有杰出表现的是:BayshoreNetworks,Dragos,Bedrock,NozomiNetworks,Seeq,OwlCyberDefense和InductiveAutomation。
2018年报告
根据和利时在美国上市报表,2017年为5.023亿美元,2018年5.56亿美元。可能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估计也在TOP50以内。但是这家公司系统集成销售占比很大,这与国外公司“以产品为主,项目系统集成委托第三方做”的模式,差距还是很大的。
对大多数的自动化和控制公司来说,在过去的20年间软件的业务一直在增长和扩展,但只有在这几年才真正在加速这一趋向。这样的进展表现在软件公司就是以数据体现知识产权的所在,而不是资产才能体现知识产权。供应商和其它公司只要还想在数字的新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持续而更多地关注软件。凭借软件会拉动高利润的硬件业务的愿望依然存在,但软件产品的组合其扩展速度超越前者。
每个主要的供应商都有IIoT的新方案,包括自己的云服务及彻底的数字化新方案涵盖其软件的所有产品;而且正在不惜余力地推销售自己的IIoT和数字化策略和解决方案。ABB有Ability,Emerson有Plantweb,Heneywell有ConnectedPlant,RockwellAutomation有ConnectedEnterprise,SchneiderElectric有EcoStruxure,Siemens有MindSphere,等等。
在50强中,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厂家最多,大多数都活跃在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市场。奥地利的贝加莱没有在2017年的名单中出现,原因是被ABB并购了;但这一年ABB的营业额并没有加上贝加莱的营业额。
唯一值得半点(只能是“半点”)欣喜的是,台湾的研华多年一直排列其中,而且最近几年一直守住在20名左右。
自动化在巨变
什么都在变。与数据采集、监控、过程控制、分析、建模、仿真和优化有关的,一切都在变。这些变化表现在快速地从已有的基础技术迁移至软件,迁移至基于以太网、互联网协议IP联网,以及迁移至基于服务器的数据处理等。
由工业互联网IIoT、云计算、高级的数据分析和托管服务(managedservice)推动的数字化转型的波涛,持续地迫使世界自动化供应商50强在改变其业务方向。明显可见,以下几个支配一切的趋势正在影响着自动化市场:
(1)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主要的自动化供应商进入软件业务、与IoT、IIoT相关的平台、数据分析应用、云计算,以及以创建工厂、产品、设施设备、制造为目标的数字模型为重点的工程软件。有关的这一切正在动态地发生变化。
(2)将赋能IIoT的软件和硬件捆绑,建立托管服务和软件即服务SaaS,成为本年度的一个热点。这些托管服务正在不断增长为以结果为判定基础,用户在获得预想的结果后付款,而不是在完成了服务后即付款。所谓预想的结果包括控制可用性的持续时间,或者有关现场仪表装置的预测性维护所节约的成本等。
(3)传统的控制和自动化系统的部件、架构和工程过程正在转型,采用一些诸如可视化、边缘计算、先进网络技术以及采用工业的创新(如OPAF和NAMUR的NOA)等新技术,对传统控制和自动化进行改造转型。
(4)与此同时,有关环境、健康和安全(即EHS)以及信息安全,也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大的因素。大型的自动化供应商支持全力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能力,以应付持续对其业务范围和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威胁,包括近来对于一些专用的系统(如流程安全仪表系统)的攻击。许多初创的公司已经进入,并还有继续进入信息安全市场的动向。
(5)有许多供应商正在推动进入工程和仿真领域,以建立工厂或装置的数字孪生体,这将在工厂的状态变化的时候会随之动态地改变其虚拟的映射体。供应商正在持续地关注旨在减少硬件的体积和重要性的新的系统设计,为的是将系统的更多的方面进入数字化领域,诸如I/O的虚拟形式和灵活形式、云基的系统工程和设计能力。
此外,按年度结算的业务转型也是值得注意的方向。大多数大的供应商正在谈论最终用户未来采购自动化各个方面的年度订购。这种按年度结算的业务已经在整个软件市场实施了转型,业务级别和台式机的应用实行年度订购服务中就包括自动升级和信息安全的补丁等服务。自动化系统的业务转型到按年度付费,将意味着自动化供应商之间会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在许多情形下供应商将削减新装置的利润率,为的是希望在当年度能获得更多订购量。
中国出路?
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我国的工业门类是最齐全的。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这么大的工业体系,必然有巨大的工业自动化的市场。在我国每天运转的庞大的工业体系中,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各种工业软件、自动调节阀、各类传感器和电磁阀、传动系统、变频调速器、机器人、各类电机等,无一不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显而易见,上述自动化50强的的产品和系统,不仅可以在国内的工厂中找到其踪迹,有许多还占据了其销售总量的不小份额。中国是他们要争夺的重要市场。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近年来工业物联网的发展热潮中,居于前十位的工业自动化大厂商的IIoT平台,是他们推介的重点。这个未来巨大的市场,必然会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为他们已经发展了多年的众多产品系列再次开辟广大的市场前景。没有工业自动化的基础,什么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都免谈。
反过来再看我国的仪表和自动化的工业。建国以来已经建立了相当可观的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基础,随着和改革开放市场化的大潮,似乎没有经受国外高新技术的冲击,原先想通过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的方式,提升我们的自动化工业的水平,也先后成为泡影。于是,我国的仪表和自动化工业的规模虽然也在扩展,但基本上成为了一个中低端产品的制造大国,高端产品乏善可陈。当然也不排斥出现了像浙江中控、和利时这样的佼佼者,为我国自行开发的DCS系统逐渐占据了百分之二十几的市场份额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1999年国务院各工业主管部门改制之后,从原来的国营仪表厂和研究院所出来的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组建了许多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市场的大浪淘沙,有不少站稳脚跟,有了可喜的发展和壮大。例如,深圳市的盛博科技公司以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为主打产品,为我国的电网自动化、高铁自动化等许多行业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基础组件和部件;他们的产品还远销欧洲德、法、意、瑞士等国。上海辰竹仪表公司坚持以安全栅、信号隔离器、安全继电器和安全控制器为方向,其产品的水平完全可以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相媲美,市场占有率也稳中有升。而苏州博众紧紧抓住数字转型机会,做好精密装配制造的集成优势。最近几年在服务于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发展有很好表现的小公司,如重庆的斯欧信息技术公司和北京的寄云科技公司等,都有值得称颂和脚踏实地的业绩。重庆斯欧还在实践德国工业4.0资产管理壳的实用方面开发了自有的技术方法。
那么会不会从这些民族仪表和自动化公司,以及信息技术公司中逐渐发展出能立于世界50强的公司呢?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人才的积累和培育也是有坚实基础的,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十多年前和利时已经跻身与世界自动化的50强之后,国内没有继续进步呢?台湾的研华近些年来一直居于50强的第20左右的位置,这表明中国人也不是在自动化的高科技方面是弱智的。
小记
自动化产业,需要持续高投入才可能有高积累、高质量从而产生高回报的产业。然而,由于受追求GDP高指标的指导思想所累,国内的有关政府机构往往会把工业自动化工业视为一种不会产生高GDP产值的门类,因而重视不够。在工业自动化软件产品方面,像国内亚控在2018年纯软件收入(无硬件无服务),甚至超越世界最知名的自动化企业,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入中国软件企业目录中。这就是认知带来的巨大的问题。
这是一个为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巨大动能的基础性工业:忽视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后果就是长期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