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总结(工作篇):写给自己,说给大家

本篇文章为作者2018年度的工作篇总结,相信大家读完后一定能有所收获。

2018年度总结(工作篇):写给自己,说给大家_便捷生活_职场攻略

又到了每年复盘总结的时候,发现今年似乎更多人去写总结立flag。回想起自己的2018,收获真的很多。主要是对自我认知提升了,这让我自己工作学习都更有的放矢。

今年的个人总结将分为工作篇、学习篇、生活篇进行,每篇总结都会包含几个观点进行阐述。另外,本篇内容没有配图,请客官选择性阅读。

工作篇

1. 每天留出少量时间去思考,并为自己设立一个可完成的目标。

近两年有个现象,很多人在谈论方法论如何如何好,新概念如何如何热。这是好事,说明大家越发重视通过方法来提升效率,通过了解新概念来跟随时代趋势。这也是坏事,因为很多人迷恋储存方法而不去思考应用。很多人研究非本职专业的概念,结果时间是用掉了,但没法立刻应用,等同浪费时间。

假如不是本职工作,不要花太多时间在新概念上面。理解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多少,而是能否将概念进行应用。对于扩展信息面,试着用一句话来理解描述原理就已足够。比如,AI这个词的含义,一句话就是通过感知收集外部信息后做出决策影响外部环境。

人每天的时间非常有限,我曾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刻苦,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发现很多人用了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刻苦,去不分昼夜的工作磨炼。

其实,聪明人总会留出一部分时间用来思考,理清做事的思路。不管做什么,“想事情的方法”极为重要。为自己设立可完成目标,本质上还是通过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分清该时间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学会管理时间才是设立目标的意义所在。

2. 与人沟通多做批判性思考,学会选择正确的观点,也去懂得谦虚聆听。

从小白到大白,路上很多人都会在身旁指指点点,这类人分两种,乐于输出正确价值观的人,和乐于否定你正确价值观的人。这导致虽然有人比你吃的饭多,但可能说出的都是空话,听着似乎有道理但又不知怎么做。这个时候去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或者多问几个如何做,求真求证很重要。

真正输出有价值信息的人必定逻辑上会很有条理,而输出主观想法的人,脑海中的论据也必然支撑不够严谨。选择性接收观点在当下信息繁杂的互联网时代,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举个不太妥当的栗子,小时候你可能听家人说过,“你再不好好努力,就考不上大学”。这句话后半句本身与前半句不存在递进联系,你的身边必然会存在一些人看起来不怎么努力,但是却能考上好大学。显然,支撑这句观点的因素还有很多。

3. 表达观点时,尽可能用讲故事的方式,没有人不爱听故事。

如果仔细听大牛们的演讲,阅读大牛们的文章。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观点背后,都有一个例子或者故事来解释它。他们需要让听众在脑海中快速浮现出一个情景,帮助听众最大化理解自己的观点。举个栗子,“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在听完这句话后,你的注意力就会深深被我的故事吸引。你会想知道这次的庙里是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还是庙里有两个和尚准备抬水吃。

因此,当你在表达一个观点时,尽可能向听众讲述一个与观点有关的故事,引起听众对该观点的兴趣。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情景化表达,二是可以让听众对自己的观点印象更加深刻。具体表述结构可参考《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

4. 多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或讨论,多分享自己认为不错的知识点共同提升。

我曾非常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研究,简单说可能有点独。当时经常会耗费大量时间研究某一个点,比如,一条js脚本,一种交互方式,又或是一套视觉系统。本质上是不断扩充并深入知识的必然途径,但还是上面提到的一句话,一个人精力有限。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用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所完成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上肯定不及一个团队用百分之八十精力所完成的工作。在工作内容上,做好自己专精领域,不过度消耗精力在他人专精上。

在工作衔接上,尽可能早的与上下游伙伴沟通试错,这能极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有可能你做太多时,就已经偏离了路线很远。

古代两军交锋,不考虑太多战略或策略因素的话,双方都以人数制胜。关键时刻还看你周围伙伴的战斗力。如果你掌握一些好的方法应用经验,请信任你的伙伴,向他们分享你的知识。这有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也有助于自己通过总结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5. 建立和自己工作有关的数据指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收集与分析。

如何收集和分析常规数据,网上有大量的文章可用来参考。这里提出通过设立自己工作有关的数据指标,理性去衡量目标完成情况。

做好非数值型指标通常比较困难,类似效率、质量、紧急度、难易度等,可以先抽象出几个分值范围。再结合项目权重值,进行相乘求和计算出一个数值,就会比较容易对比分析提升效果。

数值型指标数据分析,通常只看数据增减或数据趋势,是不能立刻理性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需要逐一排查并分析可能影响该数据指标的所有因素。

比如,某公司季度亏损损800多亿,这主要是用做新业务的投入,而实际上主业务都是增长趋势。另家公司净利润60亿,但却是因为出售公司股份所带来的利润,实际上主业务没有明显增长。单从表面上看,是无法下定论的。

6. 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趋势,跟随主流虽然安全,但也丧失了创新能力。

从我负责的项目说起,两年前第一版「芭莎in」App,当时刚从资讯类转型。产品定位在媒体社区电商,社区模块近似instagram,没有好用的图片滤镜,商城模块近似net-a-porter,也没有方便的在线购买。

结果,做着做着模块不断割裂,成了一个大杂烩。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都会模仿热门产品的功能与视觉,但模仿前一定花时间去仔细研究明白它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切忌浪费资源模仿表面,合适地取长补短才能有所创新。

后来我着手一步步调整产品结构与功能权重,因为我们不是做图片社交的,也不是做购物电商的。最后还是回归原点,围绕内容进行延伸。

如果没有专门的用研人员,那么多花时间自己去研究用户。分析他们的目标、行为、场景,熟悉他们的需求及痛点。然后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去设计业务逻辑。一定不要跳过用户做设计,通常想象的用户和现实的用户会有很大差异。

记得我们7月份上线的「时尚芭莎电子刊」,它的内容方向、互动体验、产品框架,都围绕着一群极其清晰的用户进行设计。这得说做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用户沟通。所以,在同行业里有了创新有了影响力。

之后有的公司没认清业务逻辑,将表象与问题一起模仿了去。但也有极少数在我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看到很多公司这么做我个人其实挺开心,至少肯定了当时我文章里对于转型上的预测,也让我可以不断冷静思考如何更好提升产品竞争力,如何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用户。

回想这三年,自己负责的1个App、5个小程序、2个网站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拉着他们成长的感觉五味杂陈,虽然目前它们仍有很多缺陷,但在我眼中的成长路线却越来越清晰。

工作篇暂时写到这里,下篇内容围绕个人学习方法展开。


98
130
0
53

相关资讯

  1. 1、食物也能私人定制?精确把控配料机器人最懂你的心1539
  2. 2、华为又上奇瑞“车”了!双方将共同合作开发智能汽车4006
  3. 3、宏碁新掠夺者战斧700即日起预约发售售价34999元3304
  4. 4、国内首次曝光!特斯拉ModelY测试车现身高速公路1042
  5. 5、无惧市场竞争压力高通推出CloudAI100发力AI领域4532
  6. 6、新能源汽车太耗电?比亚迪汽车教你如何节省电能!3851
  7. 7、9.6分!小鹏G3自动泊车获i-VISTA测试高分是迄今最高1745
  8. 8、纯电SUV处女秀!上汽大众ID.4X计划2021年3月上市2274
  9. 9、喜马拉雅发布首款AI听书耳机可触控操作到手198元4673
  10. 10、官宣:LG新能源正式成立目标装机量提升至260GWh2364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