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19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展示了这样的一个场景,现场物联网设备连接到大会上空悬停的飞艇上的LoRa物联网关后,一个菜鸟无人小车载着包裹,从地下20米的仓库,穿过会场,稳稳来到等候在那里的用户面前。当他拆开包裹的一瞬间,主论坛数据大屏上立即显示"包裹被打开"。
阿里云首席智联网科学家丁险峰表示,飞在天上的飞艇、地下基站构成了一个"阿里云天空物联网"。 "阿里云天空物联网"展现了从地面40000米高空到地下20米的上天入地,完整覆盖的物联网络,并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为大会服务。以菜鸟园区项目为例,丁险峰表示接到该项目时,难度很大。几十万平方米的范围、特别多的障碍、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最后我们找到了一项技术,一个基站覆盖了整个园区,快速高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丁险峰指出,物联网面对的问题往往比菜鸟的问题还要困难,例如深埋地下的仓库车库,远离尘嚣的边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信号覆盖是很大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据丁险峰介绍,阿里是全球唯一打通全链路LoRa生态的云厂商,包括芯片、网关、物联网管理平台、应用提供商和第三方服务商等。“我们把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为解决这些物联网难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他说。
现场,阿里云联合ASR推出LoRa芯片,同时与广电系达成物联网深度合作,依托频谱资源、物联网全链路资源,快速、低成本地搭建物联网络。阿里云还发布了Link WAN物联网络管理平台,据了解,该平台最优秀的能力就是:两个人花一万元的成本,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把覆盖一个小区的物联网络基站架起来。
“我们把LoRa的网关放到了无人机上,放到了飞艇上,在普通的地面基站上也可以架构LoRa基站,我们也合作了一个室内的微基站,从而实现穿透地下两层的能力。”丁险峰表示,把基站放到飞艇上,能够解决非洲大草原和森林没有信号覆盖的问题。
据了解,“达尔文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现在,每个家庭都有WIFI。将来,每个企业都会有LoRa。”丁险峰如是表示。
在会上,阿里云宣布启动"达尔文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为此,阿里云与诸多伙伴合作推进。与ASR公司合作推出业内最小尺寸LoRa芯片。同时与广电系达成物联网深度合作,依托频谱资源、物联网全链路资源,快速、低成本地搭建物联网络。
在今年3月,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深圳宣布:阿里巴巴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这是阿里在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后新的主赛道。物联网战略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业务板块混合推进。目前,阿里IoT已经应用在不少场景当中,在淘工厂,阿里云IoT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型服装工厂提高生产效能,达到精益化生产,使排产提升6%,交付周期缩短10%。
在浙江,已有200家工业企业入驻SupET工业互联网,沉默的数据被唤醒,生产流程大幅优化,良品率上升带来利润增长,杭州智造正在成为"新制造"的典型样本。在非洲,阿里云携手肯尼亚政府,用IoT技术保护野生动物,24小时监测野生动物信息,自动识别进入保护区的盗猎者。在雄安,一座交通、能源、安防等民生基础设施和阿里云互相联通,实体城市和数字虚拟城市同生共长、相互映射的"未来之城"正在被建立。
阿里出手,必定不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阿里云天空物联网”以及“达尔文计划”呢?我说说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一,“阿里云天空物联网”
这个看似很牛逼,但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只不过找了个比较取巧的应用,把阿里自身的电商业务叠加了进来,把数据打通了而已。
这个演示是基于LoRa技术,本身就是节点+网关的组网方式,最大168dB的链路预算和+20dBm的功率输出,哪怕是在城市环境下都能达到几公里。说是地下20米的仓库,其实就是几层楼板而已。至于拆开包裹的一瞬间就立即显示,这是因为个人根本就感受不到秒级的网络时延。
至于说的40000米高空,我个人还是比较好奇的,40公里的传输距离是咋实现的呢?不过,这个组网方式可以看看谷歌、脸书做的那些实验,都是别人玩剩下的了。
按照LoRa的组网方式,一个网关下面可以挂上万个节点,所以下次阿里云弄出100个菜鸟无人小车来,大家千万要镇定。对于搞基础网络的人来说,这真不是事情。
二,上面这个东西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来我们来看看“达尔文计划”。
“达尔文计划”号称能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物联网项目。
那我们看看物联网项目难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技术,以前LPWA技术并不成熟,wifi Zigbee这样网络技术的不行,无法大规模的进行组网;终端芯片也不行,电池续航能力不够;当然,还有些其他的问题。
其次是频谱,原来的物联网项目基本上都是些企业或者园区自己玩,都是非授权频段,不花钱的东西肯定不怎么地,干扰、安全都是些问题;
第三是成本,一个物联网项目成本有好几部分,前端的传感器、模组、网关,中间的基础传输网络,后面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中心,还要配上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另外再加上IT管理员,这一连串下来要花不少钱,无论是CAPEX还是OPEX压力还是蛮大的。
第四是效益,很多时候把网络搭好了,用来干什么不知道,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应用。
那么“达尔文计划”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最为底层的技术问题,现在业界已经基本解决了;但阿里云还是刷了刷存在感,与ASR公司合作推出业内最小尺寸LoRa芯片,应该在功耗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
频谱方面,阿里云说与广电系达成了深度合作,但深度有多深这个不好说,上次搞的那个事情都不了了之了,阿里能否突破这个界限,还需要观察。广电系手中的确是有些频谱资源,比如最受关注的700M,但如果这个频谱资源用来发展5G,不是更好吗?(多说一句,作者作为电信行业的坚定支持者,强烈建议广电交还700MHz,强烈建议阿里云不要助纣为虐,三大运营商已经有了三张覆盖全国的NB网络,再去弄这个全国范围的LoRa意义何在?)
运营方面,阿里会不会和运营商一样,通过自身集采或者补贴的方式,来刺激下游的芯片模组网关企业,这个现在还不好说;另外,会不会扶持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运营企业,比如广电运营商,让他们来做基础网络的搭建与运营,因为这个活阿里不擅长也不愿意做。
说了这么多,阿里云要做什么呢?在我看来,阿里云要做除了这些“脏活累活苦活”之外的大部分事情。从物联网产业链价值分布来看,终端和传感器约占25%,网络连接约占10%,连接平台约占5%,应用使能平台约占15%,应用和服务约占45%。前面的这35%,阿里云是看不上的,根本就不赚钱。阿里要做的就是提供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应用使能平台,先把这个钱给赚了;应用和服务,阿里云会提供丰富完善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适当的赚赚这个钱。
当然,阿里云肯定不会满足于物联网本身的收益,关键是数据,当这些数据,这些应用,这些开发者,都跑在阿里云上的时候,还愁赚不到钱吗,怕的是想不赚钱都难。这么一对比,电信运营商就太low了,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不是不开放云平台接入吗,不是非要与自己的云平台绑定吗,得了,阿里云不跟你玩了!阿里+铁塔+广电,这个新组合,你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