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不推荐:《苏丹》
因为中国引进印度电影相当少,所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最优秀的那部分印度电影,因此人们就会觉得“哇撒印度电影怎么这么好看”,甚至会说出“印度电影甩中国电影多少条街”这样偏激的话来。
今年上映的印度电影就多了起来,因此,印度电影也开始慢慢现出原形了。《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是还不错的,可是《巴霍巴利王2》恐怕能接受的人就不多,《起跑线》水平就很一般了,《厕所英雄》就垮掉了,而到了《苏丹》这里,就明显有点无聊了。
《苏丹》是一部《洛奇》式的电影,即主人公为了证明自己,走上擂台,以弱胜强,重要的是,在最后一刻,你以为他就要被打死了,谁知道他起死回生,以奄奄一息的姿态KO对手。
如果拿《洛奇》和《苏丹》做比较,那就能明显能看出《苏丹》的问题出在哪里。
最核心的,是动力源。
印度电影大部分都很民粹,《苏丹》同样如此,它不但一直在歌颂苏丹,“他和土地血肉相连”,而在电影最后一个高潮那,苏丹之所以能转败为胜,也有一个暗示性的镜头,袋子里的土地倾泄出来,于是,躺在地上的,像一个死人一样的苏丹,一跃而起,一拳就将对手打倒在地。
当然,看过《巴霍巴利王》的观众对印度电影这么瞎搞应该不会觉得意外。
让我反感的,是《苏丹》的民粹立场。
《苏丹》开场,俱乐部老板的爸爸劝儿子去找苏丹:如果一个印度人能够打败身高两米的白人,那么观众会蜂拥而来,把这个体育场填满的。
都什么年代了,还《霍元甲》呢。
“东亚病夫”这块招牌,你们就这么想往自己身上揽吗?
靠在竞技运动上,打败西方世界的选手,就能带来钵满盘满的民族自信感了吗?
苏丹怎么就和土地血肉相连了?他怎么就能从土地里吸取力量了?就因为他是底层人民?就因为他擅长印度人民所特有的“追风筝”这一传统曲目?就因为他每次走上擂台时都要用家乡的泥土来擦手?因为他家乡的泥土里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
此外,《苏丹》在结构上有较大的问题。俱乐部老板去请苏丹出山,苏丹拒绝了,老板辗转了解到苏丹之所以不肯出山,原来是。。。
等你看到这个原因的时候,电影已经放了一个小时了。
《苏丹》用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解释此前苏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样的结构很让人恼火啊。
即便不考虑《苏丹》的民粹立场,即便不考虑它的冗长的片长与失衡的结构,《苏丹》也谈不上是一部有多么好的电影,它在很多小细节上是不到位的,它是一部在及格线上沉浮的电影。
比如一开始,苏丹和女友交好,带她和兄弟们见面,女友因为他兄弟们的一句“嫂子”就翻脸不认人。这里是不太能让人信服的。而之所以会这样,也无非是为了让苏丹在被羞辱之后去练摔跤来证明自己。
因为需要让苏丹被羞辱,所以就需要让他女友翻脸不认人。
包括后来苏丹的膨胀,也都显得很刻意。而且,苏丹的膨胀,与后来的悲剧,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演员的表演也谈不上有多好。萨尔曼.汗的“一成不变脸”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还能给人一番悲天悯人的感觉,而到了《苏丹》里,就有点不知道他到底在干嘛了?兴奋时他是这个表情,悲伤时他也是这个表情,生气时他还是这个表情。拜托,拍电影呢。
看一部印度电影就鼓吹“印度电影甩中国电影几条街”的人,我真的拜托你们看看《苏丹》,最好也能看看前面说的《巴霍巴利王2》、《厕所英雄》、《起跑线》。
要知道,印度电影不是每一部都是《偶的个神》,不是每一部都是《摔跤吧,爸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