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部经典的谍战片,打肿了大英帝国的脸
我们看过的很多谍战片采用的视角都是主观视角,主观视角有助于观众们加强对剧情的理解,主观视角同样有助于观众们认识到对手的凶残。慢慢的这样的拍摄方式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的优秀谍战剧《潜伏》、优秀谍战电影《风声》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视角。这样的视角一定意义上将正邪两派分割开来,有助于我们理清楚对立的双方,然而缺点也不是没有,就是失去了紧张的气氛,主角与敌对方针锋相对的时候,悬疑感少了很多。但如果给这样的谍战片换一个视角,结果就会好很多了。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
《伦敦上空的鹰》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本片主要的故事核心是英国进行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的国内局势。在撤退之后,德国间谍混进了撤退的军人当中,当所有的军人都撤回到英伦三岛上后,这部分德国间谍便开始了秘密行动,行动的目的很简单,为了配合德军进行空袭英国的行动而摧毁英国的防空雷达。
本片与之前很多谍战片不一样的点恰恰就在于视角呈现方面。本片采用德军的视角,通过这部分潜伏的间谍,为观众们呈现出来这场战斗的残酷性以及作战双方的种种反应等等。这样的呈现方式很独特,因此当时的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观众的青睐。作为上译的引进作品,很多观众对本片都很熟悉,这也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本片的经典程度。当然,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本片的话,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在几十年前,电影呈现方式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花样的时候,本片意义就非凡了。
要想给观众们呈现出来一种紧张的氛围,本片在环境的渲染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本片中的大环境就很特殊。它所选择的节点非常符合本片的主旨。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种痛,这种痛是一种惊魂未定的痛。当时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的士兵们都可以听到德国装甲部队的大炮声音。德军和英法联军相距只有十几公里。然而在关键时刻,德军却没有继续推进,这就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撤退时间,而这次撤退实际上就是溃逃。军队没有士气且忧心忡忡,英国举国之力完成这一壮举固然伟大,然而回国后的英军各方无外乎长舒了一口气且麻痹大意,这给了德军可乘之机。
其次,英国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涣散,缺乏一致的反渗透方案的英国各部门之间对于反击德国间谍,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想当然,他们认为反渗透工作的麻痹大意使得德国间谍们渗透的机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上至军官,下至普通士兵,大家的态度都是暧昧的,且没有重视,因此,在英国军方与渗透进来的德国间谍的较量中,一开始就输了气势,败了下风。
最后就是德军情报人员与主角之间的角力。情报人员本身就足以让这些英国军人们惶恐,更别说此时此刻,这些情报人员已经潜伏到了英军的各个部门,就连主角的身边也不例外。然而这一切主角一点都不知道。这无疑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一种直接影响,就好像大家在看希区柯克的电影,除了主角之外,观众们都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片的观感。
当然,本片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反派人物并没有彻底的反。给反派人物一点点良知,这毫无疑问提升了本片的整体质感。从本片来看,给反派人物加戏,而且是增加了反战的戏码,这样能让这个反派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这已经超出了之前的很多作品中,反派人物一黑到底的人设,而反派人物心中的一点点良知也符合当时国内引进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拯救那些迷途知返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人良知未泯。因此,治病救人才会有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符合当时国内的大环境。
其次,上升到战争的角度去看,本片也比较符合当时国际上的主旋律,犯罪的是纳粹党人,而不是普通的德国士兵,因为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他们一旦以士兵的形象出现之后,就不得不抛弃个人情感,转而服从上级委派的任务,即使是自己心中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但也不能抗命。这样的设定有助于战后的战败国人们形象的恢复,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对于战败国的人民放下敌对的态度。这是一种的引导。
而本片也渲染气氛以及引导舆论这两个特点,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上世纪引进国内的译制片,本片在很多同时代的观众心中也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于之后国内的很多时代作品中对于本片中闪进闪出的镜头运用也得以采纳施行。一句话总结本片,伦敦上空的鹰是幌子,而伦敦底下的德军才是核心,对于核心的刻画,本片出色完成。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