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内容也好,运营也好,排版也好,都要传递给读者一个明确的逻辑。
你对内容运营感兴趣,你讲情怀笔下生花天马行空文思泉涌,你想做内容运营?
不好意思。做内容运营,你还需要一些逻辑性。
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认识世界的钥匙,指导着我们的认知与理解。
内容运营的逻辑性有四点:选题的逻辑,收集素材的逻辑,编写文案的逻辑,展示的逻辑。
一、选题的逻辑
无论是App运营、社区运营或者公众号的运营,PGC或UGC,不管是什么内容,我们要先从五个结构去推导,以此确定最后的产出。
1. 战略层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战略层就是你的根。为什么要生产这个内容?给谁看?主题是什么?一开始都必须明确。做内容运营最忌讳发散,一旦发散便如滚雪球,遏制不住最终跑偏。
2. 范围层
战略层确定后,要确定素材的范围,再从中取舍。若不对素材进行取舍,将导致混乱,面对着一团浆糊不知如何组合。
3. 结构层
素材位置如何摆放,内容怎样组成?开头是什么,准备怎么铺垫,怎么转折、结尾?这是内容的结构层。
4. 框架层
以公众号文章为例,现在许多文章都有雷同的开头、结尾样式,文字格式也有要求,每一个小节、段落都有一些样式,那么这些文本素材的格式及空间位置其实在创作前就必须统一好。框架层决定用户看到哪里时,做哪个操作。比如二维码、关注按钮的位置。
5. 表现层
表现层指的是内容最终的呈现,如文字。
假如是App产品的内容运营,那么首先要了解产品的目标是什么,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你必须非常了解用户的调性、内容氛围,然后再考虑内容选题。
比如,做一个车主类论坛,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和车相关的。如果有一天出现了无关的社会热点内容,大部分用户就会炸锅:
“你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这和车有什么关系?”
在开始内容运营工作之前,你要明白你想在用户心里埋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想让用户对产品有怎样的看法。
接下来,开始创作内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主题是什么?换成栏目也一样,为什么要设这个栏目,是为了商业化的需求?还是要解决内容平台上某一类内容的缺失?还是为了引导用户都像这样发文章?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 了解你的用户群体 。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具像具像再具像。比如,一二线城市,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仅仅这样定义是不够形象的。必须要把用户想成你身边的人,比如身边的某一个朋友,一个30~40岁、三四线城市的男性公务员。努力去想出一个具体的人,满足这个用户画像。要想清楚这篇文章是写给这个用户画像看的。
当有了具体的形象后,许多取舍会更明确。 我们会有代入感:他听到这句话,肯定会反感;或者她就不适合看这种东西。我们会判断得更快,从而主题和目的也更明确。
什么样的文章具有传播性? 相对于讲概念,大家更喜欢听故事 。现在做内容都喜欢设置一个人物,然后遇到什么事情,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从传播性上看,如果要做价值观的传播、判断,生动的个体故事远远比单纯的价值观输出更容易传播得多。
生动的个体故事,加上暗合用户的心理,可以让文章成为爆款。 《战狼2》 暗合了用户什么心理?大家都觉得国家强大,但是大家一般都不太会说。而故事就需要表达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战狼2》是根火柴,引燃了用户心里的这堆火,所以它爆发。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根火柴,一旦暗合了用户的心理,用户觉得在讲他们的故事,就会帮着你传播。
二、收集素材的逻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遇到困境,战胜困境,获得了成绩。和打游戏一样,全身心投入去攻克困难的快感远大于游戏胜利结束的快感。
读者需要好的内容、真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积累。 好故事要真实,不要凭空编造,不然就没有可信度,没有力度。
我很喜欢奇葩说里的一个选手董静,得益于其社会调查记者的出身,她有许多隔壁王先生、市民王先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素材肯定有过加工或者怎样,但是它的来源真实。所以当她讲出这些故事时,观众会觉得这些逻辑、细节不是凭空捏造的,更有说服力。
所以如果要讲故事,你平时要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故事,作为传播的素材。
在收集素材前,要清楚这篇文章主人公是谁?他想要什么东西?有哪些情节?把这每个地方的素材都找出来,形成素材的范围。
做内容要形成收集素材的意识。 你常常觉得别人文章写得好,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别人有很多小故事,七邻八友的故事特别多。这些故事有很多是从生活中收集来的,而不是凭空捏造。
其次,同样的故事, 素材有限,但组合无限。 就像炒菜,食材有限,但好的厨师可以炒出许多新菜品。养成收集素材的意识后,要养成随时积累素材的习惯,每碰到一件就记下来。你一定要有个素材库,养成定期整理素材的习惯,打上标签,方便搜索。
素材分为 被动素材 和 主动素材 ,前者由别人提供,你需要去吸收和整理。被动素材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百度、微信(微信搜索)、微博还有知乎。如果需要更专业点的素材,可以去搜论文库。此外,还有媒体与书籍,希望所有做内容运营的同伴们都养成阅读的习惯。
而主动素材则是指凭借个人获取的素材,比如跟别人聊天、采访别人。比如我们车主社区需要五菱宏光相关的车主素材,那我们可以主动去拜访五菱宏光的车主,去做调研。准备素材的充分程度对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在写作时间的分配上,确定选题到收集素材这两步,至少要占50%,撰写提纲建议占20%。切忌:一定不要大概圈定下选题就开始写,写多少算多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很容易让整篇文章收不住尾,半途而废。 一定要养成确定选题收集素材构思好再动笔这个习惯。
三、编写文案的逻辑
1、拟定写作结构
写作结构指文章逻辑脉络,用户会按根据结构去理解文章。许多文章读不下去,就是因为逻辑混乱。
什么是好结构? 可以被读者理解、读懂的结构就是好结构。 你列完结构后,把提纲拿给别人看,看别人能不能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举个例子,平时看剧,会觉得有的演员演得不好,是因为我们觉得他的逻辑是非常表面、肤浅的,和我们的逻辑不合:他觉得哭和笑应该这样,而观众在观看、理解他的时候,则会觉得出戏。
2、要根据逻辑去决定素材摆放的位置
3、根据不同的题材灵活搭建结构
像说明书,没有一本说明书先给用户成品,然后再倒着介绍每一步如何安装。说明书的逻辑就是一步步循序渐进。但如果是推理小说,往往会先倒过来,先有结果:某某死了。读者可能云里雾里,但是被吸引住了,于是饶有兴趣看下去。这是推理小说的逻辑。不同的题材应该采用不同结构,我们知道用户是什么样,知道要给用户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根据不同的题材、主题搭建结构。
我们做菜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先逛菜市场,买想买的菜,再根据买回来的菜决定做什么。这种方式需要达到一定的厨艺水平。而作为一个新手,常常是先看菜谱决定做什么,然后按需购买。 菜谱的作用就相当于文章的结构。
四、展示的逻辑
1、亲密性
把你觉得有关系的内容放在一起,变成一个视觉单元,从而符合读者的阅读、思考习惯。在平时阅读、排版时,你都要有意识的去注意,视线是如何移动的?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接下来会看哪里?
亲密性可以让信息、文字自动实现条理和组织,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逻辑的组织性,使内容更容易被阅读、记忆,帮助读者理解。此外,亲密性还实现留白,在视觉上更美观。
2、对齐
对齐,让相同作用、级别的元素看上去统一,体现彼此的联系。这些标题属于这个栏目,那些字有那个功能。读者会自动地把同样格式的字理解成一组。比如每个段落里,第一个论点的文字空一格,分论点空两格,通过适当的放置位置,帮助读者理解层级关系。并且可以让页面更具条理。
3、重复
用重复的表现强调所重复的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突出重要性。
4、对比
如果要让两件事情产生对比,那这两件事应当截然不同,完全、完全地不一样。我在开始做内容运营时,比较温和,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太彻底。后来发现,一定要打破这个心理障碍:如果两件事要对比,那一定要截然不同,这样会带来更有冲击力的展示、排版效果。
最后再强调一遍, 逻辑是认识世界的钥匙, 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内容也好,运营也好,排版也好,都要传递给读者一个明确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