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双微一抖”后,是高枕无忧,还是从此自由?

“停更双微一抖”就像一声平地雷,卡在年后大多数新媒体人刚开工的时间点,连带着炸响了整个自媒体圈。

停更“双微一抖”后,是高枕无忧,还是从此自由?_业界动态_数字化

上周,杨不坏洋洋洒洒的一篇《停更“双微一抖”》就像“呐喊”一样震耳欲聋,朋友圈将近十分之一的好友阅读瞬间就为杨不坏本人带来了开年第一篇10w+。

但它最大的意义却不是纯粹的浏览数据,要知道杨不坏选择的时间点恰好是大多数新媒体人开工的第一天,还没等他们从情人节推文和《流浪地球》热点中全身而退,《停更“双微一抖”》就像是一阵巨浪迎面而来。

我们无暇顾忌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否像是“落汤鸡”,因为我们要忙着创作内容,然后,等待着老板那声“奉天承运”。

果然,老板还没反应过来又或者还没看到,但我确信这篇文章一定会成为老板朋友圈里面的爆款;至于他是需要一个理由、还是一次答辩,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杨不坏的言之凿凿还未淡去,姜茶茶大大咧咧的一篇《为什么说90%的品牌微博和微信是垃圾》又来了;我们不知道后者出于为什么对抖音高抬贵手,但是从杨不坏的“停止日更”(官方少说话)到姜茶茶“干脆不更”(关掉99%官微),这已经不仅仅只是歪楼、拆楼,这是在炸楼啊!

本以为这画风愈演愈烈的时候,没想到“被告人”站了出来:@闫跃龙 《不要上了“停更双微一抖”的当》、@万能的大叔 《恐慌之后,我发现“停更‘两微一抖’”是个标题党》,这种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瞬间让人有点懵逼:我们本能的想要抓住后者的“援手”,可是前者给我们的“创伤”还没抚平;喜马拉雅播主@灰鸽叔叔《品牌的“双微一抖”不应该停更,但应该去除妄念》的出现,我们读懂了一些什么,又好似什么都没懂。

突然就有一种神仙打架的错觉。

当然,这都是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自媒体,影响力没那么大,又或者说是我孤陋寡闻的也有广告黑榜@包黑子《双微一抖,要不要做?》、《高阶运营》作者@龙共与火 《停更“双微一抖”?背后的12条冷思考》、数英网@就那点小破事儿 《对杨不坏老师“停更双微一抖”的一点不同看法》……

有没有一种“华山论剑”的既视感?

之所以关注这方面的资讯,是身为一个媒体人的自觉;而之所以有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老板果然也开始焦虑了;当然,我们的焦虑和以上甲方被“煽动”的焦虑不同,2019年是我们的第三年,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一年;毕竟,2018年的寒冬依旧“遮天蔽日”。

作为公司新媒体团队的唯一成员,此时此刻,我想我的任何情绪应该都很正常。

但时至今日,在杨不坏和姜茶茶几乎等同于“人身攻击”的悲观里,我的内心为什么波澜不惊?

一、停更≠日更

在思考你的个人立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点:为什么你觉得@杨不坏 @姜茶茶 @闫跃龙 又或者是@灰鸽叔叔 就一定说得是对的呢?

第一、他们的行文逻辑看起来无懈可击;

第二、普遍的粉丝反馈形成了放大势能;

第三、个人IP背书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但其实,行文逻辑是可以训练的,为了某个目的某种偏好“扭曲”现实是创作者的通病,往好的说这是个性,往坏里说这是恶习;而且你看见某一篇文章下面一致的好评再加上零星的恶评,这些都是创作者过滤之后选择给粉丝呈现的,长此以往喜欢创作者创作风格的粉丝甚至会盲目认同创作者的所有说辞,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只会不断选择让他喜欢的东西,很难说这是选择还是被选择;最后,个人IP背书无非就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加持,财力、权力、实力和魄力这些都是助力,能放大创作者言辞的“现实扭曲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难说创作者和读者到底是谁驯服了谁,但创作者会创作读者所喜欢的,以及某一部分读者能够接受并乐于转发的,这是镣铐,也是本能。

新媒体行业的领头羊享受了相对较高的曝光和收入,所以他们常常忘了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内容输出者,也只是被资本雇佣的劳动者而已;或许,他们已经实现了流量的变现,甚至是阶级的跃迁,他们的确有能力分食新媒体更大的那一部分流量红利,但他们没资格打着“抵制”新媒体的口号继续透支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潜力:你不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咽,一边说这“肉”塞牙不好吃。

所以,在当今这个文本读图的二进制世界,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别人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因为这个世界尤其不缺贾跃亭的PPT和霍尔姆斯的一滴血;在这里,你如果有能力把自己说过的话“一一兑现”,那自然就是阿里巴巴,当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马云,他们兑现不了,自然就变成了四十大盗。

那么到底要不要停更“双微一抖”,其实就很清晰了。

就算是抛出“白手套”的杨不坏,他的核心议题也只是停止日更;建议干脆不更的姜茶茶也只是否定了90%的官微,但谁真的觉得自己就不可能成为剩下的10%。

还有一点需要知道的就是:2019年号召停更双微一抖的这一批人其实和2016年唱衰微博、2017年唱衰微信、2018年唱衰抖音的其实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但时至今日微博依旧坚挺、微信依旧霸气、抖音依旧痴迷,只不过流量的单价变得越来越昂贵;既然市场选择了“社交流量”,而用户也离不开“双微一抖”,那么双微一抖就有存在的必要。

二、内容 ≠ 广告

要不要停更“双微一抖”?

它的核心不在于别人怎么煽风点火,而在于企业到底把“双微一抖”当什么?

你如果只是把“双微一抖”定义为品牌日常,就像吃饭喝水一样,除了“维生”自然让你看不到更多意义;毕竟,它耗费了时间、也耗费了精力,而且每一次“日常”也不一定都能让你、让大家、让这个世界满意。

但其实,当“双微一抖”变成了日常,变成了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只要有那么一次、那么一点,那么一瞬间它能够打动用户,让人感觉到满足,它就为品牌拓展了新的感知,这就已经够了。

至于说什么90%官微都是垃圾,而杜蕾斯(微博)和支付宝(微信)的话语,那要看你怎么理解?

如果你认为内容就是“更高级”的广告,对它抱有过大的期望,那自然很多内容就是垃圾。

但你要知道新媒体出现的同时,就代表着广告行业的衰落,传统流量日渐衰微的过程就是社交流量日益壮大的新生;而社交流量的诞生原本就是为内容准备的。

在这里内容跟广告是有区别的:

正如广告砸钱不一定能够换来等价的关注,而时间也不一定就能获得用户的忠诚;但相比而言,内容比广告更可控;尤其是在这个资本加速助推,自媒体引爆过度关注的世界,品牌又或者是产品的迭代太快,而内容却有机会让它沉淀下来,慢下来。

另一方面,广告效能不断丧失,小资广告叫好不叫座、土味广告不断刷新认知下限这不是叶茂中的胜利,这是广告界的“回光返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告,只是对产品和品牌的二次包装,是一种弱关系;内容,是产品和品牌的助燃剂,是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的“品牌延伸”,虽然内容不能改变产品的物理属性,但它却足以丰富品牌的精神内核。

“双微一抖”有没有过红利期,其实企业比你更清楚,但为什么他们依旧在坚持,是因为“双微一抖”对于它们而言已经不再是纯粹性的重复“工作”。

它变成了一种囊括产品实体、品牌概念之外的生态合集;如果说产品只是一种纯粹的硬件、品牌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那么内容就是把硬件和概念统筹的“云端”。

“双微一抖”慢慢已经变成了一个需要长期“维系”的关系矩阵,它具有梦想具现立场和现实扭曲立场,它可以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也可以聊一些发自肺腑吐糟,它比“冷冰冰”的品牌给人的感觉更加“丰满”、更加“贴近”。

三、销售≠传播

如果说广告是品牌撒出的一张价值认同“网”,它是一次性的浅层“诱惑”;那么内容就是品牌触动伸出的“触角”,它是长期性的深层“感知”。

也因此把内容和销售捆绑,这是在耍流氓。

当然,内容打算和销售完全脱钩,那也是不负责任。

在微博月活4.46亿,日活超2亿;微信月活10. 82亿,小程序日活超2亿;抖音月活突破5亿,日活突破2.5亿 这组亮眼的数据下,我们就拿“玩意东西工业设计”举例,作为一家服务型的工业设计公司,我们的新媒体又该怎么做?

当然,对于玩意东西来说,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抖音的切入点,微博方面我们老板@袁炫华 就有将近81万粉丝,所以,对于玩意东西的新媒体团队而言我们只有微信这个战略要地需要步步为营。

以“玩意东西工业设计”公众号举例,我是2018年11月20号入职,11月26号从418的粉丝基数开始更新第一篇文章,至今刚好更新了30篇文章,目前粉丝1249,更新频率一周三篇;最高阅读数1989,一篇文章最多增粉100多号人,当然也有那么一两篇增粉个位数。

这段时间我们更新的内容主要围绕:

  1. 设计理念和设计趋势的深度挖掘;

  2. 从为数不多的热点找到设计切入;

  3. 部分品牌相关以及公司命题作文;

由于我本人并非工业设计专业,新媒体运营出身的野生草根往往只能通过上文提到的“行文逻辑”触类旁通进行写作;所以以上略为寒碜的数据是不是能够稍稍给人一点惊喜?

当然,我也知道此刻的数据它并非都是我的“实力”,这和团队的分享以及人脉资源是离不开的,但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内容是基础,转发是一个黑匣子。

如果说年前的内容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混沌”的磨合期,是我把自身的认知思维“加载”在玩意东西这个工业设计平台的若干次尝试:从最初的命题、到前期的选题、到早期的偏题、中期的切题以及现在的破题,从不知道写什么、到什么都能写以及什么都敢写;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理以及言之凿凿,我们内容的深度和精度正在过渡。

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比较初级的“内容选题”进入下一个“内容运营”的维度;集体做法如下:

 第一、整合团队实力,打造工业设计领域头部账号;

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内容运营的操作空间比公司运营和项目运营更加“容易”,毕竟公司运营受限于市场环境,项目运营很大程度上没有选择;因此内容运营的可操作空间就变得尤其珍贵,它的思维边界和设计理念可以不断的认知迭代。

在这个过程中,普遍的单作者运营可以慢慢朝着多作者又或者是多人格过渡;一来可以尝试不同写作风格,二来故事化人格更容易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记,藉此进一步可以拓展账号矩阵,退一步可以丰富品牌的立体性。

但在这里“取悦”新读者的同时,早期读者同样需要“关照”,发送频率只能多不能少。

 第二、有余力可以打破内容的载体唯一性和局限性。

社交流量从微博像微信,再向抖音倾斜的趋势不可逆转。

用户不满足140字内容的局限性,又无法接受微信800字以上内容的繁冗,这个时候抖音的出现,根据喜好的算法推荐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双微更让用户上瘾;但是抖音的局限性在于它的推送成本远远高于微信和微博,衡量一个“好”内容有更大的随机性。

打穿图文次元,进入音频又或者是短视频领域,虽然依旧不在风口上,但是比之微博、微信流量生态的固化有着更大的可塑性。

 第三、有必要建立自己稳定的讨论分享和扩散社群。

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分享,那就是“无根之木”;有了分享有没有好的内容,那就是“无源之水”。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内容过剩的时代,用户对于内容有着更大的“需求门槛”,粉丝的从众性也进一步限制了小声量自媒体的传播;毕竟,在不少粉丝眼中“高流量的不一定是好的内容,但流量也是好内容的一种评价标准”,尤其是在微信的“自闭”体系中,分享,对于一篇文章尤其重要。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为内容预设一套备用的分享节点,让他们帮助内容的“自传播”进行某个固定圈层的触达。

社群最大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分发,而是社会关于企业价值观认同的沉淀。

对于企业来说,停更“双微一抖”,他们并不能高枕无忧。

对于新媒体人来说,停更“双微一抖”,他们也不能从此自由。

要知道,时代选中了“双微一抖”,而且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我们也离不开“双微一抖”。

当然,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又或者是有更颠覆性的技术和社交模式突破。

但就像微信对微博、抖音对微信做的事情,一个新的社交体验出现,也许它们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宠物,但无法敲响旧时代的丧钟;主要是因为新生社交生态的构建无法全面覆盖旧时代用户的社交关系。

因此,广告会进一步“肢解”,加速变成“双微一抖”的日常运营。

当然,对于有能力同时运维“双微一抖”的团队,微博可以打造人气(告诉粉丝你还“活着”)、微信可以打造人设(为内容预设某种更真实的性格)、抖音可以打造人格(和某个特定的人绑定在一起);对于它们而言,面面俱到,无孔不入融入用户的社交生活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END

82
39
0
69

相关资讯

  1. 1、《生死狙击》极地争锋建筑物与草丛的攻守之道3252
  2. 2、《时空猎人》携手范•迪塞尔速度激情后的全面厮杀4166
  3. 3、战舰帝国手游热血活动来袭比拼硬实力2409
  4. 4、《黎明之光》手游新版本曝光圣灵出世478
  5. 5、《LoveLive!学园偶像祭》重庆活动展开偶像狂欢节4826
  6. 6、敖厂长倾力推荐《弹弹大作战》引爆弹射竞技新风潮4822
  7. 7、幸福了我的《推理学院》最热闹情人节浪漫开启3301
  8. 8、《太空小妞》带你领略星际的魅力感受宇宙的奥秘4711
  9. 9、极限挑战《新葵花宝典》限时大逃杀2817
  10. 10、《弹弹堂手游》超“神”武器教你秒懂突破和强化4208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