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创始人主要分为三类,台二代、美归和纯粹本土,台二代的企业还在斗志昂扬,成功的美归都转向做投资了,而中国芯片企业未来的希望是纯粹本土派”。在日前举办的CEVA 2019技术研讨会上,联睿微电子首席执行官李虹宇发表了以《中国IC设计业面临的挑战》为主题的演讲。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据数据显示,2019年亚太区将消耗价值约4840亿美元的芯片,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消耗的,且一直在成长。
中国芯片企业未来的希望:纯粹本土
李虹宇介绍,从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分布来看,资本密集企业主要是美国公司,包括Intel、Nvidia等,这些企业有成千上万个工程师,每个工程师的平均薪水在20-30万元之间,生产的芯片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工艺。而经验密集企业主要是欧洲公司,包括 ST、NXP、Dialog等,具有供应链优势企业主要是中国公司。
李虹宇指出,中国做得最好的芯片公司是手机芯片公司,包括海思、展讯等。目前,中国手机芯片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了20-30%,这主要得益于手机供应链在中国。此外,山寨密集型企业也在中国,也做得非常好,大部分在深圳。
据李虹宇分析,目前,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创始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台二代(台湾设计公司出身的大陆高管),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产品定义贴近市场,主攻消费品,代表企业有全志、汇顶等。
第二类是美归(从美国硅谷、欧洲回国的大陆高管),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技术相对贴近海外,主打进口替代市场,代表企业有展讯、锐迪科、澜起等。李虹宇表示,整体来说,美归出身的高管对于芯片市场的了解不如台二代深刻,因此,做好技术,主打进口替代是这类企业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李虹宇认为,中国芯片企业未来的希望是第三类企业:纯粹本土,目前,台二代的企业还在斗志昂扬,而成功的美归都转向做投资了。不过,中国目前的芯片行业非常火,工程师的薪水已经高于台湾地区的薪水,因此,联发科等台湾企业可能不会在内地大规模发展,而2006年以后,去美国留学的国人都涌进了互联网企业,不再选择半导体企业,因此,中国芯片企业未来的希望是纯粹本土派,本土企业的最佳代表是华为海思。
中国芯片全球占比提升缓慢
近年来,国内芯片产业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国芯片全球占比却提升缓慢。资料显示,2018年全行业销售预计为2577亿元,按照1:6.8兑换率换算,达379亿美金,同年全球半体销售4771亿美元,中国芯片全球占比为7.94%比2017年的7.78%仅提升0.1%。
李虹宇表示,MCU是最适合中国人做的芯片产品,国内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理工科的数量约为300万,其中10-50万人学过C语言、License ARM核、通用编程等,而一个License ARM核就可以做一个MCU,大学毕业生都基本能做。
对此,李虹宇提出了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中国芯片公司利用15年时间达到手机芯片全球占有率20%以上,在这15年中也有不少公司设计生产MCU芯片,为什么目前全球占有率只有5%?
李虹宇认为,国产MCU在模拟/低功耗/鲁棒性还需要改善,也需要10年以上设计经验的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但在低价竞争的中国市场,并不生产这样的工程师。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有明确提出: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超过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芯片设计从业人员大约16万人,人均产值24万美元,总销售达379亿美元,全球占比为7.94%。据李虹宇推论,以国内每年毕业生1.7万人,人均产值24万美元换算,到2025年,中国芯片全球占比为13.7%。而美国/欧洲人均产值100万美元,因此,提升中国芯片设计行业人均产值已经刻不容缓。
李虹宇表示,中国芯片初创公司2000家以上,大部分处于为生计奔波的阶段。在提升自己产品的道路上,如果能借助外力,会缩短芯片开发周期以及减少产品开发风险。CEVA作为世界著名芯片IP提供商,可以在产品开发在帮助国内企业。
据了解,联睿微电子是一家注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的初创设计公司,公司具有先进的射频模拟基带技术,芯片已进入品牌可穿戴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