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8年最新发展情况显示,目前我国 工业机器人 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需求和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和潜力转换持续加快,同时特种机器人也在加速应用领域的开拓与深入。不过,在机器人研发和产权专利有所进展的同时,产权保护问题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提及,未来,机器人产业的知识产权该如何保护?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应该怎么建设?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机器人产权保护引起重视
2013年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较大的机器人产业市场,5年间市场发展年均增速接近30%,产业规模超过70亿美元,机器人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在此期间,为了满足不断上涨的应用需求,以及应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政府和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调整到技术实力的打造与提升之上,自主研发和专利申请受到高度重视。
受此影响的结果是,多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和自主产权取得了明显的增长,机器人专利申请无中生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后发而先至的发展。但专利申请增多有喜亦有忧,喜的是这体现出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忧的则是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
三大难题制约标准化建设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知识产权和自主专利数量增多,以及产权内外纷争加剧的现状,如今我国已经在积极的从法律和标准的角度予以规范与解决。
据了解,国家通过分别设立的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全国特种作业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等四个委员会,已经制定和发布了100多项国家标准。不过,这样的标准化进程不能算迅捷和完善,只能说是有了“零的突破”,未来,我国对于产权保护和专利保护的标准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
但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解决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
首先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提升从业人员对于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知道机器人标准化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是针对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有效的总结与解决共性化和个性化问题,让产品的共性、个性与标准能和谐共存;最后是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要理清标准制定的方法和思路,从语言、逻辑、构架等方面,让标准能够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而实现“现代传播”。
如何改善产权保护现状?
产权保护现状的改善是一个大工程和长期作战,国家政策和标准化建设是主力部队,同时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的助力也是重要的协作部队,只要将两大部队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不愁我国的产权保护不能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