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近2万亿元。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2019年市场规模约超过2.2万亿元。
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但呈分化走势。2019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仪器仪表行业分别增长10.7%、10.5%,增速较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左右。电子行业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出口交货值增速回落,增加值增长9.3%,增速较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汽车产量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16个月下降,2019年11月由负转正,12月继续明显回升。
中国装备业企业数量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6月,装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总数为131184个,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单位数最多,为24281个,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分别为23146、23734个,专用设备制造业18163个,汽车制造业15154个,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企业单位数最少,为391个。各细分行业企业单位数占比如图所示。
图表 2019年各行业企业单位数所占比例
中国装备制造业“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发挥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势,有利于为我国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具体而言,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及传统的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均会产生显著效应。
一、打造品牌效应,引领国际标准
具有战略性优质新兴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有利于打造中国品牌效应,引领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战略性优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尤其是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的份额,有利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形象,打造自主品牌,引领中国标准,占据国际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例如我国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掌握多个关键技术领域,以高铁为代表,2004年我国引进高铁技术,而2017年末中国已建成运营的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全球66%。
预计2030年运营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我国已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2018年实现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摆脱了对德、法、日的技术依赖。积极推动轨道交通走出去,特别是高铁这种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占据国际市场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在该领域已经领跑世界,更可以发挥垄断优势长期在该领域占据优势。发展壮大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集聚高技能人才,使我国在该领域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有利地位。
二、从“大而不强”向“大而强”转化
对于传统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由“大而不强”向“大而强”转化。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后期,很多行业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企业在走出去中壮大自身实力。对于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具备相对完备技术的行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后得到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希望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我国企业可以借助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品牌以及技术优势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在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在国内外承包大型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技术。如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等,其研发能力、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中国企业在壮大自身实力过程中可以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强强联合,获取品牌与技术。如中联重科并购德国M-TEC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荷兰Raxtar公司、意大利Ladurner公司。徐工集团收购德国施维英公司股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目的,包括咨询、融资、运营等。
三、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对于缺乏竞争力中间产品与技术依赖国外市场但却拥有一定国际低端市场份额的装备制造业也可以通过“走出去”逐步实现技术的突破并提升高端国际市场份额。从具体行业来看,在其他运输设备与公路用车方面,中国缺乏竞争力与显性比较优势。2017年底,中国汽车产销已经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然而出口比例仅为5%,出口市场业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低端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份额没有明显提升。
我国该领域汽车行业在走出去中扩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与发达经济体低端市场份额实现企业自身规模的壮大,从而寻求技术的逐步突破并逐渐挺进高端市场。发达国家注重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例如高效内燃机、新能源、新材料处在世界顶尖水平,成为中国并购最新技术的首选。2016年中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超过两亿美元的有宁波均胜以2.365亿美元并购德国TechniSatAutomotive,获取车载导航系统、车联网、信息娱乐系统技术。万丰奥特以3.02亿并购ThePasllnCompany获取焊接机器人技术。宁波均胜以14.448亿美元并KeySafetySystems,Inc获取相关汽车安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