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 机器人 在智能制造概念的映衬下红极一时,无论是在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中,还是在资本上,粘上机器人草鸡似乎也能变凤凰。
2017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1万台(国家统计局),同比增长81%。2018年也继续延续增长势头,显然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市场。有好事者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的年产值将接近7200亿元,而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面对如此盛宴,谁人不想入席?
(一)国外先食国内跟随
作为全球最具增长潜质的市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市场增势迅猛。而以ABB、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对此早有布局,目前已占据中国机器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3年底,工信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由此,全国各地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36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对象。截止2015年4月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近40家,相当于平均每个省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而更多的园区还在筹备中。以上海为例,2015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和机构600家。上海已将工业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成立了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及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提出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的规模。
(二)国内机器人产业集中三大区域
国内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北、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
东北是国内最早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是国内最早从事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主要企业包括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博时自动化设备公司等,其中,成立于2000年的沈阳新松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目前占据了国产工业机器人1/3的市场份额。
京津冀初步形成技术支撑的特色机器人产业基地。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也有所发展。代表企业包括北京紫光、艾捷默、远大超人、拓博尔等,覆盖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产品和服务。天津市支持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00亿元。机器人产业作为河北省唐山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一批包括唐山松下、开元等龙头企业。唐山高新区焊接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富有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长三角,依托制造业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集聚地。主要企业有上海富安工厂自动化公司、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心、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公司等。
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分布
(一)未来:机器人代工厂?
不过,与地方政府疯狂追逐形成反差的则是机器人企业发展的举步维艰。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普遍产能低,产量小,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很多企业利润微薄,甚至是靠补贴生存。
疑问之一:过剩灾难?
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已超过5000亿元。
尽管有观点认为,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初始时代,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难以避免。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给人的感觉是,从初始就注定了悲情结局。
疑问之二,组装工厂?
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巨大,但是这个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把持。据统计,2012~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据前10位的主要是国外品牌。
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主要品牌份额
事实上,全球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且呈现垄断格局。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三项: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目前,国内生产的机器人减速器完全依赖进口,而控制系统和伺服电机,国内虽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适用机器人的范围较为有限。在国外企业的技术先发优势下,国内企业再走传统的模仿跟踪发展路线,依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已没有出路!
蜂拥而上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及机器人企业,在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又严重滞后的情况下,靠购买国外零件进行组装成了企业生存的基本选择。此情此景,疯狂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或将以习惯了的“代工”成为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