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提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全球最远距离雷达

透过雾霾看清 45 公里外的一栋楼,这不是“神话”,而是一位 85 后科学家已经实现的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飞虎告诉 DeepTech,其所在研究团队近日发表一篇题为《45 公里单光子计算三维成像》(Single-photon computational 3D imaging at 45 km)的论文。


在该论文研究中,中科大团队实现了 45 公里的远距离成像,并已具备百公里成像的能力。未来该团队会就 100 公里的成像技术,进行深入的实验。


这位于 2017 年从麻省理工学院(MIT)归国开展工作的 85 后科学家,回国后加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发展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


他曾首次提出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了全球最远距离的单光子成像雷达,并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2019 年,徐飞虎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中国榜单(TR35)。


中国科学家首提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全球最远距离雷达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图 | 徐飞虎(来源:受访者)


    长距离主动成像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本次 45 公里成像研究之前,业内一直面临着长距离主动成像难的困局。随着距离的变远,远距离激光雷达的回波信号会出现严重衰减,只能返回微弱的回波光子,而返回的光子又混入很强的背景噪声,因此长距离主动成像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


具体来说,激光雷达是向远处目标发一束光,然后通过目标返回的光子,来测量一个三维图像。比如,无人车之所以可以导航,正是激光雷达在发挥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物体离目标几十公里之远,那么发光物发出的光,能返回来光子非常少。


这给应用场景带来的常见阻碍之一,便是无人驾驶导航的能耗增大。无人车导航的一般作用距离是一公里左右。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无人车激光雷达的能耗,一直是业界的期待。


第二个常见阻碍是空间激光成像雷达,其涉及到两方面。其一是地对空,即从地面对天上的飞行目标,进行远距离的目标探测与识别。假如飞机距离地面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就会很难识别。


其二是空对地,以卫星对地面的对地观测为例,卫星打一束激光下来,地面返回光给卫星,然后卫星进行探测。如果卫星距离地面四五百公里,就需要用到远距离激光成像手段。


基于上述常见的市场痛点,该团队展开远距离成像的研究,并发明了单光子相机技术。


    实现远距离亚瑞利分辨率成像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出有效的单光子相机远距离成像方法,并实现 45 公里的远距离主动成像。


2020 年初,徐飞虎所在中科大团队曾实现 8.2 公里的成像,并解决了分辨率问题,实现了对人类不同姿态的识别。而本次成果,则在原来基础上将成像距离提升到 45 公里。这超过此前英国 Gerald Buller 团队实现的 10 公里激光成像雷达纪录。


45 公里主动成像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无论在白天和晚上,观察者都能从 45 公里之外,把目标大楼的轮廓、大楼的窗户等信息准确地拍出来。


具体来说,本次研究通过亚像素扫描、以及适用于远程应用的反卷积两种方法,最终实现远距离亚瑞利分辨率(Subsurface Rayleigh)成像。


中国科学家首提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全球最远距离雷达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图 | 远程 45 公里主动成像图解(来源:受访者供图)


    亚像素扫描:可探测小光斑内容物  


由于光学器件的衍射限制,随着光的传播,光束的距离越远,扩散得就会越严重。


以手电筒为例,晚上用它照近处的墙,会看到一个比较小的光斑;但如果用手电筒照几十米外的墙,光斑就会扩得很大。这便是光学器件的衍射极限,也是分辨率限制。


以该团队早先研究的 8.2 公里成像为例,把一束光从这么远的距离打过去,光斑会非常大。即使用望远镜去调制,光斑直径也高达半米左右。


由于光斑过大,成像系统无法识别光斑里面的内容,这一逻辑可以概括为:光斑决定着成像系统的分辨率。


由于人们的日常拍照,通常在几米范围内,所以不会涉及高分辨率。但对于远距离特别是 10 公里以外的成像,分辨率就非常重要。面对半米的光斑,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只有半米,人的姿态等相关信息都无法识别。


为提高分辨率和进行准确识别,即识别半米的光斑里到底有哪些内容,该团队使用了亚像素扫描技术。该技术可以理解为用手电筒照出一个大光斑,为识别光斑中的内容,就需要精细地平移手电筒,由于光斑与光斑之间的平移非常小,因此叫做亚像素扫描。


此外,亚像素扫描,还可进行几厘米光斑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可以测到一些信号。多次移动后,就能探测出半米光斑中的内容。


    反卷积算法:解决远距离成像难题  


反卷积算法的具体使用过程是,多次移动光斑后,会产生很多信号。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设计算法,来解决远距离成像的难题。


利用反卷积算法,该团队分别在白天和晚上,验证了 8.2 公里外的成像。据徐飞虎介绍,该团队当时放了一个人体大小的 “模特”,当“模特” 的手做不同动作时,反卷积测法可以准确识别出上述动作。


而如果没有这种方法,在成像中只有大概半米的分辨率,“模特”的任何姿态都会糊成一片,根本无法识别。


中国科学家首提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全球最远距离雷达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图 | 8.2 公里外对人的姿态识别


    “一硬一软”:单光子探测手段和光子有效的计算成像算法  


45 公里成像在 8.2 公里的基础上,使用新的探测技术和算法,实现了更远距离的成像。徐飞虎说,从 8.2 公里的成像到 45 公里的成像,是巨大量级的进步。


由于回波光子都是平方关系,从 8.2 公里成像进步到 45 公里成像,回波信号基本上要降低 36 倍。在 45 公里成像上,该团队可以把分辨率做到 0.5 米,即可以拍出一些高楼窗户的轮廓,甚至连窗户是单扇、还是双扇都能拍出来。


研究中主要用到两项技术,一项技术是在系统上做探测,即让一束光“行走”45 公里并打到目标上,然后通过目标的漫反射返回。据徐飞虎介绍,哪怕只有一两个光子返回,该团队的实验系统也能有效收集并探测到。


另一项技术是,为实现本次研究目的,在硬件上,该团队发展出一套高精尖的单光子成像探测手段;在软件上,该团队则发展出新的算法——光子有效的计算成像算法。


一硬一软的结合,正是为了解决以下难题:白天测量时返回的光子,可能是从 45 公里外的目标返回的,也可能来自太阳光。如果该光子是太阳光漏进来的,那就不包含任何目标信息,而只有目标返回来的光子才能帮助成像。这时就需要用算法,把太阳光的噪音光子滤掉,同时提取目标返回的信号光子。


此外,因为 45 公里的目标太远,返回的光子又特别少,平均每个像素大概只有一个光子。如何用极少量光子,把一个大楼的轮廓清晰地重构出来,也需要上述算法的加持。


另外,该团队发展出一款新型雷达体系——单光子成像雷达系统。将高性能单光子收集和探测技术和光子重构算法这 “一硬一软” 结合起来,徐飞虎和团队最终创造出上述单光子成像雷达系统。


他表示,该雷达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灵敏度更高、体积更小,能探测的距离也更远,在同等探测距离需求下,能耗也更低。


比如,在晴朗的白天,人们通过望远镜大约可以看 10 公里左右。通过该团队的技术,即便在雾霾天气下,45 公里的成像也可以顺利进行。


研究中,中科大团队从上海崇明岛,对上海市区另一座大楼进行拍摄,拍的过程中雾霾很重,用望远镜的能见度大概只有 3 到 5 公里。


而通过该团队的技术,能够拓展到 45 公里。这可以理解为给用户创造出一个新型望远镜,即在雾霾天气中,依然可以看得更远,实现“雾里看花”。


中国科学家首提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全球最远距离雷达_软件科技_游戏攻略


图 | 45 公里三维成像结果


    实现全天时成像能力  


徐飞虎告诉 DeepTech,本次研究曾遇到不少困难。由于 45 公里成像的要求较高,所以选址非常困难。


他们在上海找了很多位置,找了一两个月,才找到崇明岛上的一个宾馆。找到后就开始从宾馆的 20 层,往浦东这边进行观测。


白天成像条件有限,很多实验都得在晚上做,并且要不停地调试。中科大团队的几位博士生,在宾馆熬了两三个月,由于实验条件艰苦,经常是熬了好几周,才能做出比较好的系统调制。


而且,研究人员还需要从一个很糊的、噪音很大的系统里,利用算法把图像给重构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原本肉眼无法识别的模糊图像,变成清晰图像。


对于很多实验都是在晚上做,徐飞虎解释称,激光雷达的原理是发一束光到一个目标,然后目标会进行光的散射。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光是实验需要摒弃的,因为研究人员只需要目标返回来的光。


过去几年,曾出现过车主使用无人驾驶辅助功能出车祸的事件,主要就是因为激光雷达出问题。他总结称,有两次事故都是因为旁边的一块玻璃,将阳光反射到车载激光雷达上,由于反射光太强破坏了雷达,从而导致无人导航失灵。


这跟光污染的概念有些相似,对于激光雷达来说,通过镜面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是一种光学上的噪音,即无用的光子。


而他们在调试系统时,肯定不希望进来噪音,于是经常在晚上做实验。当然,系统调好后,在白天同样可以实现主动成像,即全天候成像。


    “看见更多的光”  


长距离成像的常见应用场景,有卫星对地面的远距离监测、基站雷达的远距离检测等等。中科大团队的研究成果,具备在同等远距离检测下、能耗更低的优势。


具体到卫星监测成像来说,其一般用于观测城市的变化,比如有哪些新的建筑建成;再比如卫星可以飞到森林地段,观测整体森林的生长状况;


此外,还可以观测天气,前不久北京预报第二天将有暴雨,结果当天上午全城都在等雨来,如果相关部门从中科大团队的产品中获取天气信息,那么就可能更精确地分析天气变化;


仍以北京用户为例,加载这种成像能力的产品,好比高倍望远镜,用户可以从市区看到大兴机场飞机的起飞降落。目前,该团队已经把技术拓展到 100 公里以上。


此外,该团队仍需要突破的技术局限,在于目前造价比较高。造价上的高昂,好比诺基亚老年机和 iPhone 的对比,尽管后者更贵,但是后者可以提供更多功能。


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小,导致当前单光子探测器的造价较高,如果可以像芯片一样量产,造价就可以降下来。


该研究涉及的技术,在业界还处于研发阶段,随着技术至臻成熟,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徐飞虎介绍称,以车载激光雷达为例,当前并没有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该团队的成果,等于提供出一个可能的新思路,具体未来有多大的应用场景,也要看相关技术发展能否把造价降下来,以便把系统做得更好更集成。


也就是说,本次研究的成果亮点在于,相比现有系统其提供了一个能力更强的系统。他告诉 DeepTech,本次成果的是从 0 到 1 的突破,百公里量级的主动成像能力是传统的激光雷达无法做到的。


不久的将来,中科大团队百公里成像的能力落地,无人驾驶和卫星探测等,也将得到更好的应用。或许,可以用 “追光者” 来形容这支团队,他们晚上做实验,是因为“怕光”,而又不辞辛苦地“泡在光里”,只是为了普罗大众可以“看见更多的光”。这束光可能用在你的无人车激光雷达上,也可能在未来间接地用于你所搜索的每一个天气预报中。

49
144
0
11

相关资讯

  1. 1、智慧医疗|激光医学将成医疗技术重要发展方向2691
  2. 2、2020-2022全球运动控制市场的发展趋势1320
  3. 3、工业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英国销量却在下降1020
  4. 4、十大物联网通讯技术解析3079
  5. 5、减速电机有什么用_减速电机应用3310
  6. 6、广东市场监管局:充电桩不合格发现率为15%4719
  7. 7、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_实时操作系统的组成1395
  8. 8、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1526
  9. 9、FISO公司推出了一款业界内最小的光纤压力传感器FOP-M2004243
  10. 10、中国机器人销量四年世界第一,但进口机器人占9成市场2868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