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
6.7分
2. 悉尼卡通7分
影视剧编剧。
这是一部说中文的日本电影。坦率讲,一系列情节、台词、人物状态严格来看都跟大背景有不小的违和感,然而只要脑中全部置换、和化,就全都说得过去了。典型的像张超的那场戏,演员演得很努力,台词也写得不错,但你一旦现实化,代入这个人物和背景,就全都不对。但岩井俊二处理得很聪明,本身故事就简单,他还进一步将类型化情节抽离,一旦出现强烈的情绪转折便立刻以谐趣自然的生活细节冲淡(当然,这个自然也是置换后才自然),而在具体场景处理上都要的是小幅度、小音量,这样留下大量供观众自我填补的空间,倘若强发力,那么「雷」感就重了。所以,如果能克服大前提代入,这片会带来极其强大的情绪后劲。某种意义上讲,你对此片喜欢与否,从你选择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
3. 闵思嘉7分
影评人。
一部中年人版本的《情书》,少年、中年、老年三组情书的对照体,错位元素在多种层次上有所体现,依然非常岩井俊二,他以此将青春的定义拉长,让它永远没有结束的那一天,也是拓展了纯爱电影的边界。
5. 风间隼 7分
影评人。
正宗日系小清新的中文版,胜在表演生活化,台词接地气。迅哥的支吾念白和张子枫的懵懂萌,还有恩熙的美颜。所以剧情和家居虽然有嫁接日本中产社会之嫌,违和感倒还不重。美术都是用的间色,人物都有礼有情,比大红大绿的东北喜剧和打架堕胎黑社会的国内致青春来,高级不止一点半点。
6. 刘宇清 7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初中毕业寄语居然「一语成谶」,人生充满太多不明的方向和未知的选择。叙事浮光掠影,说理浅尝辄止。精心编织的「巧合」,无法传达生活本身的「神秘」,岩井的光环需要演员来弥补。
应该不只是我一人会拿《情书》甚至《解忧杂货铺》来做比较吧。很岩井俊二(满意),又不够岩井俊二(但不满足),不知是不是因为「水土」的原因。
7. 刘起 7分
电影研究者,电影杂志编辑。
文本层次比较丰富,有少女的暗恋情愫,有中年人对于过往情感的惘然,有家庭代际关系,也有对死亡的思考,包含了更多样、更深刻的生命经验。然而,群像故事让影片从主题到叙事都显得过于发散,每条叙事线与每组人物关系刻画都力度不足,因此全片少了点回味。幸好岩井俊二对细节的把握依旧细腻敏感,使这个整体有些涣散的故事依然不乏美好动人之处。
9. 独孤岛主 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移步换形升级版《情书》,岩井俊二绝佳叙事感觉,兑换成略显突兀的中国故事,能够有这样的精度,相当不容易。最动人的叙事无非两种情境:缘聚缘散、物是人非,建立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人物行动线即便走偏一点,也能够令观众在精神层面得到良好的补赎。
10. 大奇特 6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用《情书》&《花与爱丽丝》的元素讲了一个全新故事,换汤不换药,同样的书信沟通、暗恋甚至感冒,《情》的「身份错位」在《你》再度出现,通过几组关系拓展开来。真正的主角是成年后的之南,虽没有出现却无处不在。在手机时代,以书信返璞归真,嫁接到中国,没产生距离感,能讲得通。
11. 内陆飞鱼 6分
影评人。
故事落地还合格,但岩井的日系审美和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有嗝应,有形而无神。
12. 赛人 5分
影评人。
「我准备在同学会上宣布我姐姐离世的消息」,「我喜欢打老婆,第一个老婆被打跑了,还死了。第二个老婆没跑,看上去,还愿意跟我在一起」。《你好,之华》说的就是这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在逻辑极不通畅之余,还透露出姐姐的人缘奇差,她的同学没有一个人了解她的近况。第二个故事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张超的出场,点明了人生就是这般坚硬如稀粥的。没有人能改变另一个人,活着的是这样,死去的也是这样。
岩井俊二的这部影像中国旅,是一部太需要脑补的电影。谭卓那极易消逝的美,尹川的妹妹,也就是那个喜欢偷听的女孩,还有那两条遭遇过分离的大狗。最需要我们自行填空的是,之南到底有没有看过尹川的信。岩井俊二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讲我们只有在努力成为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痛恨自己的重任。这次,他仍然想这么做,但在我们可爱的祖国,他和盘端出的,只是一种畏畏缩缩的,相当古怪的温柔。张超用类似的话形容过女人味不足的之南。
岩井俊二特别会拍少女,他也是靠此扬名。他眼中的少女,像露珠,等着阳光来蒸发;像樱花,风一吹过来便悄然离枝。更像时间,你只能捧在手里,你一旦握紧,她就会从指缝里流淌出去。《你好,之华》仅从视觉上来,是一部严重缺乏少女感的电影。
影向标评分
《电影日子·2019电影历》
365天,365部电影
极致美学设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