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总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不刻意呈现剧情冲突,清淡的色彩,前言不搭后语的琐碎对话,却精准地传达生活的气息,给人难以言喻的感伤和深沉的思考。
几近洁癖的利落、贴近生活的真实,《小偷家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共同居住在一间屋子的里的人物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平平淡淡,但箭无虚发,人物的个性、剧情的张力、角色间的矛盾和温情全溶解在了这些台词里。如此温润无声地给给观众灌下,后者连什么时候脸上爬着一颗眼泪都没有注意。
更何况,电影导演可是是枝裕和。
从《无人知晓》到《如父如子》,再到这部《小偷家族》,这位导演的眼光似乎从未偏离家庭生活。是枝裕和这股超常、标志化的细腻不难理解,他是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中画面充满文学气息,亦少不了大量看似无用的细节,淡淡的温情比浓浓的鸡汤要暖很多。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就像看到了现实中被大大小小的无奈困住的自己,总能在不同角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类电影“治愈”之处便是老老实实还原生活的龃龉,让痛苦稀释在日常中,又善意地用希望和爱弥合生活的裂缝,就像《小偷家族》里全家人通过头顶的裂缝观赏的烟花——尽管现实中我们可能连烟花都没有看到。
《小偷家族》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看到电影海报,许多观众也许会下意识将其视为一份治愈系的夏日甜点,因为海报上一家人亲亲热热坐在一起在明亮的日光下望向镜头,但看完电影再看海报,便会觉得角色的笑容尤其让人心酸。这有点类似《我不是药神》的海报,“走私小组”坐在一起开开心心望向镜头,看起来比起悲剧更像喜剧。难过的故事里的温情宝贵,也让人落泪。”小偷家族“表面上是一家人,实则一群脱离了原声家庭的人自发组合在一起的”一家人“。
这些人来自社会底层,为了吃顿饱饭甚至千方百计去偷些小东西,那里的”父母‘不让儿子上学而是教授偷窃技巧,那里的老人照顾年轻人更是为了不孤独终老,他们相互拥抱、支持,同时也相互利用、攀附,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坚实的情感。而这一切都随着突然的变故而被打乱,露出了现实残酷的一面。
有人说,《小偷家族》看似沿袭着是枝裕和擅长的题材和风格,却已经走出了这位导演的“舒适区”,在结尾处突然安排了一连串的突变,揭露出了日本社会的种种黑暗面(援交、赌博、流浪汉)以及看似已经长出亲情脉络的一家人本质上的冷漠和自私。但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依然保留着导演的善意,从头到尾的善恶冲突的部分并没有过多渲染,反而更多藏在细节里。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之后感到更多的仍然是一家人相依相偎的感动,以及对于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即使生活已经千疮百孔,人心麻木僵死,依然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可贵的人性。电影里有一些谜底尚未解答,且只有角色自己知道,可以说是导演为人性保留了一些希望。毕竟明明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仍然要为了那些宝贵的、与快乐有关的羁绊向前走,因为那从裂缝望去的烟花即使是假的,身边的笑声却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