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担任大女主的电影《宝贝儿》今天上映了,开画时豆瓣评分是6.4,截止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降了0.3,已经变成了6.1分。
《宝贝儿》到底怎么样,我的结论是:
电影不错,杨幂还是不太行。
《宝贝儿》所设立的矛盾冲突很现实:一个重度先天残疾的女婴到底应不应该救呢?
救下来,以后的生存质量不会太高,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抚养起来在心理和经济上都具有沉重的负担。
不救,虽然她只是个小婴儿,但会哭会动、是一条活生生的性命。
救与不救命题的探讨让观众和电影主人公一样,陷入到了法律和道德双重层面的困境之中。
导演刘杰为了这个命题而将主人公的身份设置成了“边缘人”,杨幂饰演的江萌就是一个从小被人遗弃的病婴,经过了数次手术才活了下来;李鸿其饰演的小军是个哑巴,腿脚也不太方便。
但恰巧由于这两人拥有这样的身份和成长背景,所以才会对“偷孩子”这件事具有强大的驱动性;
也正是因为这两人都是边缘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相对缜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孩子救不救的问题只有生存考量,没有更多关于生命质量的考量。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设置是女婴的舅舅/叔叔向儿基会的人呈情说:
我们不是因为经济条件差的缘故才决定不救孩子的。
这个设立很值得思考,一对年近40才终于有孩子的夫妻选择放弃了自己孩子,他们的心痛程度一定是超过江萌的,选择放弃治疗是基于对孩子的考虑更多。
所以郭京飞饰演的父亲在控诉江萌时说的那几句“ 你这是在往我伤口上撒盐 ”才会呈现出字字血泪的效果,父亲和江萌的诉求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但江萌的偏执使得这家人受了更多的折磨。
电影的呈现其实相当克制,有两处处理的很好。
一是父亲答应救治孩子之后江萌再次上门去看孩子,却发现这家人的门口已经被人泼了红油漆,写上了大大的“ 杀人犯 ”。
这就是舆论所带来的恶果,本来就已经足够痛苦的这家人还要承担外人的指责,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明真相的人过度解读、恶意抹黑,继而再次受到伤害。
其实这个行为很像当年轰动一时的“ 天津无肛女婴 ”事件,也是借由媒体的发酵,使得女婴的父母受到了很多无端的猜测,别有用心的人以“爱心”的名义多次消费。
二是故事的最后女婴的父亲找到江萌,轻轻的对她说了一句“ 孩子死了 ”。
这场孩子的争夺战最终以孩子的死亡而宣告结束,很难说清孩子的父亲此刻是不是恨江萌,如果没有她,其实孩子是可以加速解脱的;
但如果没有她,没有全力以赴的救过,做父母的以后想起来会不会后悔?
除了这条主线故事,其实《宝贝儿》还探讨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江萌和养母之间的“ 寄养 ”关系在江萌成年之后面临着结束,但关系结束了,多年的感情却并不会结束。
法律政策固然要遵守,但这样不顾情理的“一刀切”却伤害了当事人,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现实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完美的解决方案。
小军是个残疾人,他身边的朋友们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问题,这类人的就业肯定是困难的。
所以大家自己给自己支招,办个残疾证,租用给企业赚一份钱,自己干活再拿一份钱。
观众能简单的判定这群人的善恶吗?
还不都是生活所迫。
所以就创作意图来讲,《宝贝儿》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用一个焦点性事件带出了整个社会问题的横切面。
纵然由于种种缘故不能拍的那么明确,但起码创作者本身想到了这个问题和困境。
但《宝贝儿》就目前来看为什么还是口碑不好呢?
这个锅抛给杨幂一点都不冤枉。
杨幂本身就是一个明星,并不是演员。
她日常卖人设、上综艺、做代言、演烂片,离观众太近了,观众太熟悉杨幂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明星,所以一旦诠释起严肃的角色来就毫无说服力。
江萌这个人物, 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人物的情绪没有起伏 ,她有很多段落的台词设定都是不断地重复和追问,可是每一句之间有情绪递进吗?
不存在的。
再者杨幂 对于这个人物的体验也不够深刻 ,单说她去医院做护工的那一段,拖地擦玻璃的戏真是让她演的稀碎,很明显杨幂根本就不会干活儿。
但江萌这个人物是苦孩子出身,家里又有个行动不便的母亲要伺候,这种拖地扫地的活儿一定是做的驾轻就熟的。
再者,杨幂所谓对角色的突破也就是把自己涂黑再画上了一些雀斑而已,她还是那个杨幂。
导演为了遮盖她演技方面的不足倒是做了很多努力,所以整个电影呈现出来是一个勉强过关的局面。
所以我说电影不错,杨幂还是不太行。
此类文艺片也不可能成为杨幂的“转型之作”,因为她从一开始起就志不在此,当了那么多年流量、明星,想借着一个严肃题材就扭转观众的印象,这届观众早就没有那么好骗了。
END
本文系【电影幕后故事】独家约稿
作者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