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间总在一点点的改变我们的习惯,渐渐地我们泡在微信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手Q,去年这一年在移动社交创业领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移动社交领域,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唐岩用陌陌告诉我们,熟人社交之外还有陌生人社交;林承仁用秘密告诉我们,陌生人社交之外还有熟人匿名社交。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意识到,在腾讯社交帝国的阴影下,也并非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于是,基于不同类型的移动社交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事实告诉创业者,不是只有腾讯才能做社交。腾讯一直试图以QQ、微信功能升级的形式,来抵御来自垂直社交应用的用户分流风险,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如果Facebook是世界的社交图谱,那么腾讯就是中国的社交图谱。”这话是没错,只是体量越大,腾挪的空间反而越小。不管你承认与否,腾讯都在面临这一困境。
这使得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内移动社交领域要比往年热闹得多。
微信地位不变,只是对手多了
GlobalWeb Index在2014年年底发布了一份社交网络研究报告,Twitter在过去半年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率只有18%和26%,而Facebook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应用的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率则只有6%和2%,马上就要探底。
Facebook尚且如此,更何况加速Facebook化的腾讯呢。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的同比增长率为124.3%,而到了2014年第三季度,腾讯的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68亿,比去年同期仅增长39%。这个数据与腾讯2013年月活跃用户动辄10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相比已经大幅下滑。可以预计,在国内增长红利渐趋结束,且国际化市场开拓并不那么顺利的情况下,微信的用户增长率将会继续下降。
主流移动社交应用用户数增长放缓这一事实,也给了社交创业者们以机会。在过去的半年内,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比较靠前的社交应用是图片社交Instagram、Pinterest、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职业社交LinkedIn、匿名社交Secret等,这些专注于某一功能或者某一领域的社交应用,在2014年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主流社交网络Facebook和Twitter。
尽管C2C(Copy to China)的手法在国内很常见,尤其是活跃的社交领域,但斜刺里杀出来的社交产品创业者们,都认同一个事实,即未来的社交产品有两大趋势,即场景越来越垂直、用户越来越细分。
也因此,国内社交产品创业也进入了一个爆发期。比如基于用户社会身份切入的,有职业社交脉脉、会会,同志社交Blued、ZANK,匿名社交秘密、乌鸦、面面等;基于特定信息载体形式切入的,有音频社交啪啪,视频社交美拍、微拍、秒拍,图片社交Nice、In、花瓣、堆糖,运动社交去动、咕咚等;基于基于兴趣+内容的LBS切入的,有约会应用探探,搭讪应用叽叽等。甚至还有以“反社交,无关注”为原则的状态社交应用Same、充满争议的瞬时社交应用Blink。
可以说,微信的“老大哥”地位没有动摇,只是主流社交网络的大而全,给了这些垂直或长尾社交应用生存、发展甚至逆袭的机会。当然,机会只是机会,逆袭不是常态。上面所提到的应用,在未来5年内能否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在逆袭之前,如何生存下来,是创业者们绕不开的难关。To VC的方式,我们这里不考虑。
池子就这么大,产品怎么变现
社交应用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网聚人气,强化粘性、流量变现。国内现在的移动社交产品,多数都处于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如何变现,从产品上线之初,就在创业者脑中构想了无数遍,因为摆在前面的是他们一直精心打造、小心维护的用户体验。能否在不破坏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基于用户关系拓展去构想新的变现模式,成了这些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些移动社交应用的主流变现方式有哪些呢?程毅南在《开脑洞:移动社交应用的变现新模式》一文中作了简单总结:一般按收入分为内部或外部两种方式,一种是收入发生在社交工具内部,另一种是收入来自社交工具外部。
国内内部变现比较好的是陌陌,通过会员、表情售卖等方式实现变现,就是利用App的社交属性和自身用户资源,为用户在平台内创造价值。引流向外部则又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向外部App或商店引流,一种是通过广告的方式间接引流。前一种很好理解,比如微信游戏、陌陌游戏、微信X京东、陌陌礼品商城、以及微信向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开放的端口。后者最典型的就是备受争议的微信朋友圈广告。
当然,不同的阶段所对应的变现方式也不同。这里以不依赖于任何巨头的独立社交产品陌陌为例,来说下移动社交应用的变现路径。它算是移动社交行业的一个缩影吧:
显然,陌陌的商业化模式逐渐清晰,主要分会员、表情、广告、游戏、电商五块业务。从商业化节奏上看,陌陌还是相当谨慎的,而且所有的变现方式都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社交。
社交应用,核心是社交,离开社交去做广告投放、游戏联运、电商接入都是作茧自缚之举,很快就会被用户抛弃。要知道,微信用户规模增长放缓意味着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这将是整个创业潮的一个重要节点。国内庞大的用户数已被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巨头吃得所剩无几,用户池子就这么大,增量竞争开始转向存量竞争。
当然,朋友圈广告的推出,也是微信试探用户底线,抵抗营收压力的一次尝试。
移动社交应用的未来会怎么样
移动社交应用的未来会怎么样?回答起来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容易是因为有关这种趋势性的东西有很多,我随便说几个就能搪塞过去,比如移动化、平台化、垂直化。你不能说这个答案是错的,因为它不仅适用于移动社交应用,还适用于游戏、电商等其他行业。几乎所有人都在谈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挖掘长尾的价值。这没有错。
寻空在《2015年社交网络的三大趋势》一文中给出了完整而具体地回答:
“在2015年,可以预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普及以及创业大潮的继续涌现,将会有更多创业项目切入社交网络的长尾领域,力图与主流社交网络分一杯羹。在国内,除了微博、微信、QQ,在社交网络的第二梯队,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从应用方向上,目前尚无像美国那样较为明晰的分布,因此我们也可以期待在长尾社交网络中出现明星级应用。”
难是因为除了手机这一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可能就是下一个角斗场,AR、VR等新技术都会彻底改变现有的交流方式,更何况是社交应用了。
那我们应该给创业者说点什么呢?还是说点当下的吧,就是要不要在这个领域创业,又如何创业。
社交应用有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活跃度,一个是留存率。 在社交类的创业时,不仅要关注DAU/MAU,还要考虑留存率,要时常思考需求够不够刚性,有没有保护用户原创内容的积极性,高质量内容的生产成本是不是还可以继续降低,熟人关系比例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提高。其实,用户要对一个社交产品产生长期粘性,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的:一是“存在感”;另一就是“归属感”。(杨琳桦语)
最后,还是借用淘粉吧创始人兼CEO刘俊的一段话,给社交创业者打打鸡血:
“做社交不用考虑壁垒,这很有意思,因为社交是很难看懂的,在你项目小的时候会没人看懂,没人来吵你,等大家都看懂了你已经很强大了。社交应用的核心吸引力一定是异性相吸。行业里很难在早期看懂社交产品,社交产品太感性了,谁都不知道行不行这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