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61年,法国在对抗好莱坞的路上,进行了一次试探
一直以来,作为观众,我们大体上对于电影可以做两种不同展现形式的区分,一种是具象,一种是意象。具象是一种直接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跟着故事可以沿着电影走进创作者的目的地,然后借此体会创作者的初衷。还有一种表达是意象,意象不好体会,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个人思想的体现,他如果在表达个人思想的时候,用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讲故事,那么一般的观众自然是看不懂的。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会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分。所谓的商业片大多趋向于具象,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很清楚的明白的看清楚这部电影想要讲述的故事,最终通过这个讲述着的故事来明白这个故事的核心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创作者的意思。这种具象的表达所吸引的观众也是最多的,因而在商业上也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
艺术片所表达的意象不止于此,它可能没有一个成熟连贯的故事来用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观众聚集。艺术片的重点在于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然而这种把握并不是大众化的,即使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能完整地把握这种思想,有时候窥视出来一点点就足以让人兴奋。因此,艺术片的商业价值并不高,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人看不懂。如果失去了大量的普通观众而讲自己的面向朝着部分影评人的话,那么就已经注定了艺术片不会在商业上成功的。因此,我们评论电影的标准就不仅仅是商业票房了。在多级评价体系下,电影才会更加繁荣。
基于以上,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有的说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亲者痛仇者快”的电影,当然,这样的表述并不是很贴切,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部影片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并不是很友好的,然而对于更多的专业影评者来说也不算是太过于友好。因为本片的发散程度显然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因此,作为创作者阿伦雷乃,本片带给他的意义就非凡了。阿伦雷乃因为本片中阐述出来的创作思路,在二十世纪中叶时候的欧洲电影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新浪潮导演之一。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它是一部艺术片,它是一部抽离了故事,或者说将故事彻底的碎片化并淡化故事的存在意义的艺术片。本片通过回忆与现实交叉的方式来讲述了一个情爱故事。男女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我们作为观众只能看到一个大概,或者说一个大的框架是在讲故事,然而当你细细品味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并不是个故事。
这并非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确确实实看到了导演的表达上有了新意。以往我们对于电影中的故事的着眼点在于故事本身,而角色人物是故事的一部分,这是大多数人看电影的基本逻辑。这些让人难忘的角色是因为故事而存在的,因此,故事是维系电影本身的基础,角色则是配色佐料。在这样的观影逻辑之下,我们看到的电影的主干是故事,最终,故事会在我们的观影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
而本片则不同,本片并没有用一个精妙的故事来作为串联整个电影的逻辑脉络,反倒是用角色来作为影片的核心。这种用角色来作为核心的方式是非常彻底的将故事打碎了。因此,以角色为核心的时候,故事是支离的。它并不能构成对于角色地位的巩固,反而是一定意义上单独存在的,且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样一来,观众们就会模糊了。
我们之前也看到过很多以角色为核心的电影,以同时代的新浪潮影片《四百击》、《筋疲力尽》来做对比,这些影片中的主要元素是角色,然而故事并没有完全的被抽离,所有的故事都是为这些角色服务的,然而故事的基本逻辑框架还在。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不是这样,本片中的故事完全啊可以忘记,我们只要跟着角色走,跟着他的思维游离,最终对于影片的理解才会更多一些。
这样以来,就给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故事是可以完全跟角色分开的,对于构成电影的诸多要素中,完全可以根据某一个要素为基点进行创作的。而本片其实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思路来作为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来提供参考,那就是片名中的“去年”两字,这两个字充分表现了角色的认知在时间线上是会存在偏差的,这种偏差一定意义上造就了本片的跳跃性。
记忆是会随着时间有所淡化和加深的,男主人公对于自己的记忆与女主人公对于自己的记忆的不同,一定上确实是来源于“去年”这两个字的。然而这两个字彻底的帮助本片抽离了故事。没有了故事,电影还能看吗?当然能,电影可不止故事。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