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为制造业带来机遇,但也面临技术难题
一、5G 概述: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继 4G 、 3G 和 2G 系统后的延伸。在这种网络中,供应商覆盖的服务区域被划分为许多被称为蜂窝的小地理区域。本地天线通过高带宽光纤或无线回程连接与电话网络和互联网连接。与现有的手机一样,当用户从一个蜂窝穿越到另一个蜂窝时,他们的移动设备将自动“切换”到新蜂窝中的天线。
从技术层面上看, 5G 技术通过大规模天线、边缘计算、网络功能虚拟化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技术创新,各项性能指标都比 4G 有大幅提升,具备“超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等特点;从业务体系看, 5G 将全面向互联网化发展,从过去的封闭性、专用性变为强调开放性与通用性;从应用场景看,前四代技术主要是面向个人通信, 5G 将扩展到产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应用。
二、5G 产业链
2020 年 3 月,工信部表示,今年 5G 网络建设将加速又加量,预计三大运营商今年年底前将开通 60 万 5G 基站。从 5G 基站的建设需求来看, 5G 将会采取“宏站 + 小站”组网覆盖的模式。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 2018 年中国 5G 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预计 5G 宏站增量将达到 360-500 万个,小基站数量将达到 720-1000 万个,合计基站总数量将是 4G 基站的 3.3-4.6 倍,将会带来一轮原有基站改造和新基站建设热潮。
5G 基站主要分类
从 5G 基站产业链来看, 上游基站主设备包括了基站天线、基站射频、基站光模块和小微基站;基站射频器件包含滤波器、功放、 PCB 、集成功率放大器 (PA) 和天线振子;传输设备包括光纤光缆、光模块、有源 / 无源 / 半有源波分以及 SDN/NFV 解决方案。中游通信运营商负责基站维护以及收取使用费用等;下游应用包括终端设备及应用厂商 , 涉及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装备、手机 / 移动终端等。
在 5G 基站主设备中,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简称 PCB )作为最基础的连接装置将被广泛使用。 PCB 是指在基材上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形成点之间连接和印刷元件的基板。 PCB 的功能是让电子元器件按照预定电路连接(就是关键互连件)。首先 5G 基站的天线阵子需要使用 PCB 作为连接;其次 5G 基站的滤波器等元器件将大幅增加,需要使用一块单独的 PCB 来连接这些元器件;最后 5G 基站的 CU/DU 等部分也需要使用 PCB 。 5G 建设初期,对于 PCB 的需求增量直接体现在无线网和传输网上,对 PCB 背板、高频板、高速多层板的需求较大。
5G 产业链的下游应用场景主要包含增强移动宽带 eMBB 、大连接物联网 mMTC 、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 uRLLC 。我国 IMT-2020 ( 5G )推进小组发布的《 5G 概念白皮书》中也明确了四大应用场景: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
在消费领域, 5G 应用场景有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无人机高清航拍、实时直播、多人影像投射同步在线、智慧零售等,这些都是在 4G 时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没有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新技术新概念带动消费升级,促进了 4G 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的更新换代, 5G 智能手机上下游产业链迎来发展新机遇,如上游的摄像头光学、功率半导体、 PCB 板等。
在工业领域, 5G 基本能满足工业自动化中对无线通信低延迟、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要求,适用于 AGV 控制、视觉信号传递、柔性生产线等大部分 应用场景。我国现在工业分类中有 39 个工业大类,具 备大而全的完整工业体系,不同工业门类对 5G 需求也各不相同,更多应用场景还在探索当中。
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被认为是我国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一环。我国“ 5G+ 工业互联网”已经在工业制造、能源电网、智慧港口等领域开启了探索之路,应用已逐渐由巡检、监控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生产内部环节延伸。
在 5G 产业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的产品主要有通信设备、电子电路、半导 体芯片、电子制造、电路元件、电线电缆、电子元件、传感器等产品。在 5G 产业的布局中,围绕这些重点关键性产品进行布局,能够较好地支撑起 5G 产业网络,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推动产业发展。
三、5G 面临的技术难题
5G 网络技术面临着很多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感叹:“ 5G 标准很理想,但网络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5G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G 具有高网速(最快可达每秒 10G 数据传输)、大带宽(满足海量设备接入)、低延时(空口对空口小于 1ms 时延,同步精度达到 100ns ,抖动小于 100ns )、高可靠(稳定性可达到 99.999% )、低功耗等优点,但这些优点并不能全部同时发挥作用。这些性能指标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长、相互权衡的关系,一个维度性能的优化往往会导致另一个维度性能的退化。因此只能通过切片技术来实现选择保留一部分、牺牲一部分,以合理权衡与协调各性能指标实现之间的关系。
通过网络切片管理为每一个业务组织形成一个 VPN( 虚拟专用网络 )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实际上这种全链路的 VPN 很难。把网络切片向大客户开放,由客户发现、选择、生成和管理 VPN ,给大客户提供按需实时动态调整的权利,但 VPN 并不能实现跨运营商。可取的办法是只是对时延、丢包率、可靠性有比较严格的业务提供网络切片。
目前,满足 R15 标准的 5G 在低时延这一性能上,无法满足运动控制如伺服电机的要求。 5G 的 1ms 时延是指从端口到相邻端口的时间,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从控制器到控制器的时间,如果整个控制回路全部用 5G ,那么时延还要更长。华为 XLab 实验室与倍福工业联合开发的测试平台得出结果表明,采用 5G 通信实现从 PLC 到 PLC 的数据传输,时延是 10mS 。据业内人士预测,即使是最终版本 R17 标准,能达到 5mS 延迟就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伺服要求 时延控制在 2ms 以内 。
小结:
在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之际, 5G 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5G 技术仍有部分局限性,期待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探索 5G 关键技术及行业应用的队伍。当 5G 与云计算、 AR/VR 、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远程控制、传感器等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后,能够满足超高清视频传送、智能制造、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慧城市、 VR/AR 等新兴业务对移动网络的需求,成为数字化社会转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