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下半年疲软至今的工业企业利润,在5月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90.2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比1-4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单从5月份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55.6亿元,同比增长1.1%,4月份为同比下降3.7%。
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看来,5月工业企业利润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销售明显加快,主要装备制造业、煤炭行业、高技术制造业等行业的利润均有所好转,企业效益状况也有所改善。
但上财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发现,非国企增速同步回升,是推动5月由负转正的重要原因。今年5月,私企、股份制企业、外企利润当月同比增长15.2%、5.0%、-8.3%,,分别较上月回升17.6个、6.0个、1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5月工业企业利润显现短期修复,但持续性仍需观察。企业利润率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短期应收账款提升及产成品存货去化,表明企业赊销行为增多,企业流动性并未得到改善。非国企利润修复,存在口径调整的因素,尤其是外企利润增速仍在负值区间,值得关注。”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单月转正
从2016年,我国经济选择主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开始,工业企业利润一直低位徘徊。
截至2019年4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已经连续6个月下滑。
不过,从4月开始,我国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回暖。数据显示,2019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90.2亿元,同比下降2.3%,较此前3.4%的降幅有所收窄。
具体来看,今年1-5月,超六成行业利润增速回升。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7%。同时15个行业利润同比减少,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1.3%,汽车制造业下降2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3.6%。
5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55.6亿元,同比增长1.1%,较4月回升4.8个百分点。根据累计值计算的当月利润为5660.8亿元,同比增长1.4%,较上月回升5.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主因在于,5月PPI环比有所回落,但需求相对稳健,尚有支撑,外部环境变化更多影响生产端。”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61万亿元,同比增长5.1%。
值得注意的是,和以往国企回暖、民企寒冬的情况不同,今年5月,非国企增速同步回升。数据显示,5月当月,国企当月同比下降9.7%,较上月回落11.6个百分点。私企、股份制企业、外企利润当月同比增长15.2%、5.0%、-8.3%,,分别较上月回升17.6个、6.0个、1个百分点。
一个亮点是,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2%、6.7%,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高5.1、5.6个百分点,4月份分别为下降15.1%、8.4%。
去库存仍将持续
在市场人士看来,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经济政策将着重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因此,尽管我国经济不会显著复苏,但相比其他经济体我国经济韧性及逆周期调节政策占优,我国供给侧优势成为长周期资产定价的重要宏观逻辑。
当前工业企业库存的反弹可能更多是受增值税因素消退后的库存被动回补影响,仍呈现一定主动去库存特征。2019年一季度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6.9%,较2018年底上升3.3个百分点,绝对水平和同比增速均出现大幅反弹。考虑到企业杠杆率企稳对工业利润的传导,经济可能在今年三季度企稳,但力度可能偏温和。
“短期不确定性较高,需重点关注中美经贸谈判走势和G20习特会的结果,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会对国内政策产生影响。配合未来三、四季度出台的逆周期政策,库存或将逐步确认底部,探底企稳仍需时间。”李超表示。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表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转向债券规模。
在李超看来,当前政策导向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总需求,短期出台刺激政策可能性较低,逆周期政策的应用仍需谨慎,下半年政策基调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考虑三四季度可能出现的政策利好及库存逐步探底回升,预计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将逐步修复至0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