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需要这么多电影节吗?
本文 来自微信公众号“圈里GeeWhy”(ID:G-why-)。作者:米条、师烨东。题图来自IC Photo
被许多人批评为“年度最差”的海南国际电影节,将于今天正式落下帷幕。
尽管已经办至第三届,但今年的海南国际电影节还是有许多地方叫人感慨“一言难尽”:充满甲醛气味的电影院、不够专业的媒介对接、混乱的排片安排、屡屡发生的放映事故……不少媒体人、电影人都向圈里GeeWhy抱怨,这届海南电影节的混乱程度,远远超出他们想象。
“电影节事故”不是新鲜事。如果关注国内电影市场,不难发现最近几年“电影节”、“电影展”正变得越来越多,有官方牌照的电影节、电影展就有十余个,各种地方电影节、微电影节也在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电影节多了,关于电影节的槽点也在变得越来越密集。虽然不一定像今年海南电影节这般事故频发,可是普遍都“差”得各有特色:
在电影开播前临时更换放映的版本;在放映过程中出现画面失焦、字幕不匹配等低级事故;请来一批行业大佬做论坛却连嘉宾的名字也弄错;一些行业人士的演讲稿从年初说到年尾几乎一字不差;举办影迷活动时先让领导讲上几十分钟的话……
电影节放映事故时常发生
对于电影节来说, 仅体验不好其实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其本应发挥的产业价值也并不明晰 :产业论坛总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创投环节项目重合率极高,有时候接连两个电影节里,重复的项目能达到70%以上;竞赛单元更是有些尴尬,有的获奖项目甚至完全没有受众认知度。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中国需要这么多电影节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理清什么才是“电影节”。
目前国内很多常见的“某某市某某电影节”,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节”,除了没有取得相关的电影节牌照外,其本质更像是一种“电影展”,主要功能是影片展映和相关宣传,例如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中国农民电影节都应归于其中,在此就不多讨论了。
目前内地有官方牌照的电影节,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基本上都带有了一定的官方属性。
比较成熟的电影节,除了展映单元,还会包含竞赛单元、市场单元、创投单元、产业论坛和大师班等部分,目的在于促进行业之间、行业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按照这个标准,First青年影展等“电影展”或者“电影周”,虽然不叫“电影节”,但其职能上则和电影节相同。
如何评价一个电影节的好坏?
有相关从业者认为,评判标准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展映单元片子的质量和映后交流的质量是不是足够好;其次,到底有多少新片子或者新电影人,是从这个电影节里出来的;最后,竞赛单元奖项的含金量够不够,这其中就包括参赛影片的质量。”
电影节不仅是影迷刷片的福地,其核心是产业交流与合作,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电影节数量是否“超载”,不能光看绝对数字的多少,而应去看电影节的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否相“匹配”。直白点说, 就是电影产业有没有发展到需要那么多的交流需求,否则很容易就变成圈内少部分人的自嗨 。
在电影产业最为发达的北美,虽然比较大型的电影节有二十多个,但是各有侧重、差异,或和文化需求契合、或和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契合。例如美国旧金山国际亚裔电影节,致力于将亚洲文化以影像的形式介绍给当地观众,而美国拉丁电影节则是拉丁电影和拉丁电影人进行展示的舞台。
美国旧金山国际亚裔电影节现场
但很显然,国内一些电影节已经成了某种自嗨,本身没有和产业发展相匹配。
最直接的一个问题, 便在于电影节缺少好电影 。原《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耿聪多年前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办不出好电影节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暂时没有生产出好的电影。这个观点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成立:中国还没有“足够多”的好电影。
在疫情之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了,每年都有近千部国产新片问世,可在这之中,真正足够成熟且具备不错艺术价值的电影还相当有限。
在此背景下,想要保证十多个不同的电影节上都有足够多的优质影片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海内外很多电影节都要求竞赛影片必须是世界首映或者国际首映,所以很多希望角逐国际大奖的国产片,也会放弃参加国内电影节。
不仅国内的优秀电影少,“国际首映”的门槛,同样令很多海外影片对中国电影节望而却步。
有策展从业者表示,对于海外影片来说,选择中国的电影节最大的疑虑其实是知名度不够高、对其吸引力有限。“虽然中国电影市场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人还是更认可美国和欧洲的电影市场及电影节奖项。一些质量较好且知名度较高的影片来说,肯定是优先考虑欧洲的几大电影节。”
早在20年前,就不断有媒体质疑,一些中国电影节参赛影片质量较低,然而直到最近几年,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太多改善。例如获得2019年北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的《幸运儿彼尔》,豆瓣评价人数仅有1400,而早年获奖的《暮年困境》《卢卡》等豆瓣评价人数都在200以下,热度可见一斑。
影片质量不出挑,能在国内电影节上真正获得机会、被更多人看到的新人其实也相对有限。
国内电影节,目前最大的产业价值之一体现在创投环节,即为年轻的创作者们提供较大的平台去和资方接洽。但多位经常参与各大电影节创投的从业者都指出,目前国内电影节创投的项目重叠率普遍较高,去两三个电影节的创投就能把这年比较好的项目都看完了。
但在有的从业者看来,创投项目少并非单纯因为优秀影片少,很多电影节的创投环节根本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项目,甚至有团队不知道国内某些大的电影节有创投环节 :“单从电影节创投项目重复的现象来看,可能会让人觉得电影节饱和了,但以我们自己做影展的经验来看,其实不少有才华的团队、好的项目,根本都没有进入到电影节创投里的。”
专业团队的缺乏,是发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场大型电影节的背后,筹备期往往能达到半年以上,这就需要一个专业且庞大的团队,来负责各种项目的策划与落地。然而在采访了多位电影节 (展) 相关人士后,他们告知目前国内电影节方面的策展人才十分紧缺,以至于很多项目都找不到合适的策展人。
“策展相关的专业在国内还是很小众的,所以来我前公司应聘的基本上都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但普遍来看的话,真正有实战经验的从业者还是很少。”某前电影节从业者透露。
据了解,今年海南电影节之所以会事故频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上届电影节后团队内部发生了些变化,本届电影节采用了全新的团队。“新团队不是很懂电影、影迷和媒体,因此才会犯一些被人诟病过于初级的错误。”有业内人士表示。
但这并不代表只要找圈内人来办,电影节就一定能做得好。一位参与了某电影展策划的电影人便坦言:“不是说懂电影的人就能做电影节策展,我们在做电影展时就很缺乏会务的经验。 而国内很多电影节,也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连自己服务的对象是谁、要达成怎样的诉求都不知道,才会造成创投项目、影片和电影节之间的错位。 ”
如果按照上面这一系列梳理下来,会发现从影片供给、人才储备到产业端的诉求等,目前在中国都很难支撑起那么多电影节的差异化发展。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电影节数量的多少, 而是在于电影节的形式,是否真的能和电影产业接轨 。
平遥电影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规模上来看,它远比不上很多大的电影节,但其在业内的受认可度和好评度却一直较高,不少优质的海外影片也愿意把首映放在平遥。数据显示,平遥今年的官方单元展映当中,有43.4%的影片为全球首映、近9成为亚洲首映。
这一方面是因为相比于国内不少电影节的官方背景,平遥整体的商业化、开放度,要做得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平遥电影展的创始人贾樟柯、艺术顾问马可·穆勒在电影行业里的名望,在其中起也到了很大拉动作用。
只不过平遥终究还是少数,很多电影节的模式与之还有很大差异。
最近几年,不少媒体人都指出,除了展映环节之外,北京电影节整体的氛围都不比过往了。影视圈的大佬们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少论坛基本上变成了“闭门讨论会”、干货和亮点不多,过去几年甚至出现过热门影片的研讨会上,影片资方和主创无一人到场的情况。
不止有一位影视公司的中高层,曾在私下里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北影节的整体氛围太过官方了,不太适合我们的活动”。相比之下,上影节整体的灵活度和商业化做得相对好一些,这也是很多影视公司都把商业发布放在了上影节的原因,如此一来也能得到更多曝光。
而另一位曾在某电影节组委会工作过的业内人士则提出, 目前国内很多电影节的形式都不够灵活、开放,即使是在产业论坛上,嘉宾也因种种顾虑很难畅所欲言 。
这些比较正式的电影节、电影展还不是最夸张的,很多由地方举办的电影节、电影展,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当地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实打实的电影展映、电影活动没搞多少,各种大型晚会、开幕式、座谈会和领导讲话倒安排了挺多,很难叫人相信这是一个“电影活动 ”。
类似的情况,不禁使人想起十多年前,很多地方一窝蜂地兴建各种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乐园,要对标横店搞影视旅游。结果到2012年左右时,有80%的地方影视基地和70%的地方影视乐园是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还不到10%。
上海影视乐园2019旗袍节
如果电影节都是这样,那无怪乎大家会觉得一些电影节多余了。但其实很多真正参与过电影节的业内人士都认为,要是电影节整体能更开放一些,那以现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吸引力来看,慢慢把一些电影节牌子做大、吸纳更多的人才和优质影片进入并不是难事。
目前国内十余个官方的电影节和许多民间、地方的电影展其实并不算多,若单以电影的交流和展映需求来看的话,还可以更多。但问题是很多电影节普遍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职能,而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没有真正匹配上。
因此如果真要想把各种电影节做成一块文化招牌,还是得让一切回归到电影本身,比起追求数量,更应该踏踏实实把电影的质量做好,而不是做成徒有虚名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