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说:人工智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机遇。
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1011家,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北、上、广、杭成为人工智能企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同时,中国也跃升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规模占到全球的60%,其中不论是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通过产业布局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互联网企业,亦或如旷视科技Face++、极链科技Video++、优必选科技等直接以人工智能起家的原生技术企业,都直接推动了中国AI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
因此,数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在产业真正实现大爆发之前,有一个困境正在出现,就是“AI人才荒”。
近几年,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各大企业及资本纷纷加大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力度,使得AI领域的人才需求井喷。在今年的高交会上,一些企业就反映,目前AI领域人才的需求空间非常大,供不应求的环境使得AI人才成本一直在涨,尤其是博士这类的高学历人才,应届年薪最高已经能拿到80万左右,较去年整整提升了30万。
所以说,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已经转而成为AI人才的竞争。
今年年初,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约30万人,但市场需求却是在百万级以上。其中学术及储备人才约10万人,产业人才约20万人,在这30万人群中,美国处于主导性地位。
但哪怕是在人才结构相对均衡的美国,AI领域的人才竞争也尤为激烈,包括在斯坦福、MIT(麻省理工)、CMU(卡内基梅隆)、伯克利这四所名校的AI专业博士生起始年薪,已经高达百万美金。
而中国与美国相比,不仅人才短缺,产业分布也较不均衡。中国AI产业的主要从业人员集中在应用层,而美国的主要集中在基础层和技术层,相比之下,美国基础层人才数量是中国的13 . 8倍;除此之外,截止2017年,按H因子衡量的的中国AI杰出人才只有977人,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仅仅排名世界第六,并且这类杰出人才主要服务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AI人才储备薄弱。
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就开启了一场关于顶尖AI人才的企业争夺战。2011年,谷歌推出专注深度学习的谷歌大脑计划,2013年3月得到了神经网络先驱GeoffreyHinton的加入,现在拥有超过1000个深度学习项目;2013年12月,Facebook聘请了法国神经网络创新者YannLeCun作为它的新AI实验室的带头人,每天使用神经网络翻译来自超过40种语言国家的20亿用户的帖子,这些翻译的内容现在每天被8000万用户阅读;2014年4月,百度聘请了谷歌大脑计划的前负责人吴恩达作为其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领头人,带领着百度人工智能团队增长到近1300人,全面支持百度业务,并孵化出无人驾驶、DuerOS语音交互等多项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业务;2016年11月,谷歌宣布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家李飞飞加入,在李飞飞的带领下谷歌AI中国中心成立,并大幅度投入AutoML和ContactCenter,2018年,李飞飞离职,新动向引起全球热议……AI人才大战已经硝烟袅袅。
面对这样迫切的“AI人才荒”问题,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都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升级中,全力支持着其配套人才的问题解决。其中,在政府与高校的号召下,早在2004年,中国教育部就正式批准北京大学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设立这个学科的高校达到30余家,相关研究方向近百个,近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顶尖高校相继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实验室,以加深产学研合作以促进技术转化;不仅如此,除了政府与高校,许多企业也在加大自身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知识创新成果投入,包括华为、百度、阿里巴巴、旷视科技Face++、极链科技Video++等在内的领先企业也意识到知识成果产出在技术创新和影响声量上的重要性,不断在人才、论文和专利方面都加大投入,以加速建立更为良好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正在全面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优越条件,尤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全力支持下,AI在中国的落地应用和数据支持都将得到再一次的扩张,尽管由此带来的AI人才困境已经出现,但倘若能积极优化科研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吸引顶尖科研学者落地,这也不失为中国能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