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日本逛了一周,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人有礼貌、哪儿都很干净、服务体贴入微、东西好又便宜等等。和我们相比,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吧。我边逛边记录所见所感,同时读完了《菊与刀》和《知日》全套,让自己的直观感受与书本的客观理论结合,整体的对日本有了初步认知。
网上很多人在说日本的工业设计,简洁且细致入微的用户体验,甚至让人感动,各种举例附图。将日本在这方面的出色表现仅理解到用户体验这个环节就太浅显了,视角还不够高。我认为,『 以人为本 』的理念,才是日本文化的精髓。
举几个例子:
公共场所和高速公路没有摄像头,神社或公园这种有人卖票没人检票,就是出于对人的尊重
女生去公共厕所的时候,可以按下一个叫『音姬』的东西,会在不耗水的情况下发出冲水的声响,用来掩盖女生方便的声音
苍蝇拍不仅能打死苍蝇,还附有收纳死苍蝇的盒子
剪指甲刀上有个套儿,不让剪下的指甲乱飞
在加油站可以打电话
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
公共汽车会准点发车,不会早或晚一分钟
所有这些都是体现以人为本,首先保证让人先爽。原因是,日本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人力的成本高,所以处处都在想怎么节省人力和资源,非常关注人的感受,尽力通过技术、设计、服务等手段最大程度提升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当然,日本的文化不是这一两句能说完的,这次只说这一点。
附上几张从网上找的图,但我都见过:
妈妈去洗手间可以把孩子扔这里
垃圾分类,用图文表示的很清晰,洞洞的形状也不同
突然发现,这样的扶手老人用起来省力很多啊
回到我们所在的互联网领域,道理也是一样的。运营的理念也应是『 以人为本 』,并且贯穿整个运营的全过程。PM是设计产品给人用,关注的是人机交互; 运营是通过自己的手段和方式将人与产品更好的维系和连接 ,所以人对运营来说应该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所做的事情都应该是围绕着人来做。
对于运营来讲,其实最难的不是拉新留存活跃什么的这些方法论,而是真的懂你的用户,真的让自己就成为用户中的一员,完全融为一体。这个真的不容易,不是通过什么狗屁调研能实现的,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唯一的个体,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其对事物的喜好,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理解的就是全世界。 所以跳出自己的『圈圈』,去理解别人,做别人,不容易。
对于她来讲,努力的了解五六线城市用户就是当务之急。有很多种方法,但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来看,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由于之前有大量数据积累,就可以跑出来分析看用户的关注点和行为习惯;也可以选几个与核心用户在线或电话沟通一下,再主观判断出用户特性;还可以选取某一个城市或切小流量,先上线一个活动来看看效果和反馈,再做调整,等等。具体的方法,要看是什么产品,目标是什么,有什么资源可以依赖,没有一个模式可以套,大家就别想偷懒找捷径了。
摸清楚五六线城市的需求,她就可以考虑,在某个场景下,什么功能或活动可以打动她,是她所急需的;具体文案怎么写,要出现什么字眼或元素才能抓她眼球;活动流程怎么设计自己参与起来才方便流畅;什么活动礼品是五六线城市的她喜欢在乎的;会不会担心活动发起方是骗子不给自己发奖。。。什么的,把整个过程捋一遍,只要她自己开心,用户肯定就没问题了。
还是那句话, 调研最重要的是在尽量客观的收集信息后,做主观的判断。 这个对人的敏感度和运营sense要求很高,没办法总结出规律。结论出来以后,按照用户的类型和使用场景,把每个节点用户额需求和做的事列出来,然后分别给出对应的运营措施,就可以开始执行了。
让我们努力了解用户,成为用户中的一员吧。看到朴树文章里引用了一个故事,非常喜欢,偷来用一下:
某人善画竹,名满天下。可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尚未入门。问:如何得入。答:要在心里觉得你就是竹子。其人乃去,终日站在竹林中。风起。竹摇。其人亦摇。如此十年过去。一日,师往探之,见其在竹林中闭目凝神,随风摇摆。师视良久说,好了,可这还不够,你要忘掉你是竹子这件事。又三年。师复探之,曰,汝成矣。
这就是方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