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行业有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这四家中ABB应该是最强大的,库卡的“八字”稍差一点,最后被美的集团收购,而发那科与安川两家,同属日本企业。
制造业要走向高端化,机器人的应用必不可少。习大大曾说:“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可见机器人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工业进程的重要性。日本是世界的制造强国,机器人产业既成熟又发达。本文将天马行空的回顾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点滴,看看一个“机器人王国”,是如何将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从无到有,从汽车产业扩展各行业
日本不是第一个搞出机器人的国家,却拥有发那科、安川、不二越、雅马哈、川崎等等知名品牌。世界上的首台机器人诞生于1962的美国,而日本的第一台机器人,应该追溯到1967年,川崎重工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技术,并在次年“仿造出”首台机器人。
其实,日本机器人最初,也是靠“山寨”起家,只是人家把自己的武士道精神贯彻得比较彻底,于是就“学什么像什么”。日本机器人企业,透过一系列的吸收、消化,再到创新。很快从产业的摇篮期,进入到实用期。
1980年是日本“机器人普及的元年”,但是汽车行业的容量,已近不能满足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需求。于是机器人企业不得不在各个领域推广机器人的使用。
当然,日本机器人的崛起,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日本当局的政策因素。当时的日本形成一种浓厚的机器人文化,日本国民热爱并欢迎机器人,对机器人的未来充满期待,也愿意为机器人的研制付出心血。
截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渗透到装备制造、电子制造、家电制造等等。在日本经济泡沫前后期,整个日本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到了顶峰,达到6万台一年。
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也就是机器人产业衰退期,也是日本机器人产业重新洗牌的时候。直到2000年后,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洗牌已七七八八了,留下来的企业,除了服务日本国内客户外,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日本机器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于欧美系企业角力。我们看到安川、发那科、雅马哈、川崎等等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差异化思路,各家都有非常独特的技术特色,以至于这些日系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土壤
日本机器人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很直接的原因是汽车与电子产业的发达。上世纪50年代,全球汽车产业在迅速增长,而日本当时成为全球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相比美国大型豪华汽车,日本节能省油的小型车受到市场欢迎,因此日本也顺势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也获得巨大市场空间。
以安川为例,安川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产业的电焊、弧焊,油气处理、LED玻璃板传输等等,此外,安川还是最早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半导体生产领域的厂商,如半导体晶片传输机器人。
与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发达遥相呼应的是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是机器人产业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上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加剧了日本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紧张的劳动力与落后的生产效率,制约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那么机器带人成了出路。
要研发机器人,最终还是需要人才。众所周知,日本的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人才济济的日本社会,让机器人产业发展具备软实力。上文提到的日本国民,本身忠热于机器人,期待机器人能够解决问题。因此,市场的需求与劳动力紧缺,加上高质量的教育,三点环环相扣,成就了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达。
机器人是日本企业的“救世主”日本政府也采取相应的政策,激发企业从事机器人研究和扩大使用的积极性。比如对中下企业采取诸多经济优惠政策,由政府银行提供优惠低利息资金,促成机器人长期租赁公司的成立,公司出租购入机器人后长期租给用户。如此一来,大大减轻了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经济负担。再如,日本政府把由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作为特别优惠折扣产品,让企业除了享受低于新设备40%的价格优惠外,还能再享受13%的价格补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