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19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包括国内3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45家单位参加了展会。中国中车的ACE绿色智能交通整体方案、中国银行的“中银慧投”智慧投顾技术、海尔的数字工厂、华为在无人驾驶领域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由中国企业带来的一批世界领先的智能 机器人 及智能技术惊艳展会。不到20年时间,我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花独放”到“万紫千红”2000年4月,我国第一家机器人高科技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创始人之一曲道奎介绍说,刚开始,向外推销企业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产品时,迎来的多是惊奇甚至狐疑的目光:中国有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多数客户是毫不客气地拒绝购买,甚至连听介绍产品的兴趣都没有。”曲道奎介绍说。然而,18年过去了,新松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5大系列百余种产品,为3000多家中外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更可喜的是,中国机器人并非新松“一花独放”。
《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排行榜》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已经达到6500家。除了新松,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上海沃迪等企业,也在机器人领域显示出强大的整机生产能力。有的企业专门承制大型物流储运设备、非标生产设备以及汽车行业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四大工艺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有的企业主营数控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研发生产;有的企业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依托机器人控制器、驱动器、系统软件平台等领先技术,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有的企业专攻弧焊、点焊、涂胶、切割、搬运、码垛、喷漆、科研及教学等领域……机器人研制领域中的“国手”们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中国机器人发展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行业气象。从进口到出口在2007年以前,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200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招标采购移动机器人。得知这一消息,新松意识到,这是走出国门走向全球、让世界认识中国机器人的良机,随即参与竞标策划。此时,在机器人生产领域,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的企业已经有了成熟技术,国际市场大部分使用他们的机器人。而新松成立才7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儿童”,但新松没有放弃。通过对通用公司需求以及各主要机器人生产国产品特点的分析,新松决定根据美欧特别重视环保的特点,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环保型移动机器人。不久,新松的科研人员便开发出了非接触供电、智能导航等新技术,使移动机器人技术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最终以性能、价格等优势在通用公司全球采购中一举中标。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就此结束。截至今年5月,新松公司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已经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3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新松在全球已设立8家研发机构,在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多家控股子公司。新松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机器人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正加速向国际市场挺进。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间,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数量不断攀升,2014年进口增长超过50%。而2015年,机器人进口下滑近30%,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开始发力。2014年,我国出口机器人9738台,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98万台。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将发展目光瞄准机器人研制的关键技术。以IC装备为例,作为计算机、数字家电、通信等行业的“心脏”,生产IC装备最关键的真空(洁净)机器人一直依赖从美国进口,而美国对该设备出口设定了许多限制。新松的科研团队毫不气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高水准的真空(洁净)机器人。2006年,新松研发的真空(洁净)机器人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门的鉴定。
紧接着,研制成功首台RB01S-J单(双)臂平面关节型搬运洁净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大大提升了我国自动化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机器人应用的普及,我国已经连续5年占全球机器人市场购买量第一,预计2020年将占到40%。因此,世界机器人生产企业纷纷瞄向中国市场,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国产机器人还有不少短板。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的主要供应还依赖国外企业,而这三大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以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2.0时代的轮廓已经渐渐清晰,是否能占据这个高端领域,对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