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发展日渐迎来了进一步提速。在此过程中,作为全新生产力与源动力的机器人,由于受到应用日趋广泛的影响,也是加大了与建筑业的深化融合。建筑机器人的频频出现,不仅满足了市场发展的全新需求,同时也对建筑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贡献重大。
老龄化、脏累差“杀死”建筑工人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建筑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人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但近些年,由于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以及劳动力文化水平的不断变化,我国建筑工人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渐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致使我国建筑业发展日渐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达到了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4.6%,同时16-30岁农民工占比持续5年下降。这些数据无不表明,我国建筑工人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愈发凸显,同时两极化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在此背景下,建筑公司和工地开始越来越难招到工人,并且招到优质青壮年劳力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再加上目前人口红利的不断衰减、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作业环境的持续恶化,愿意“搬砖”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建筑行业招工难、留工难、招工贵等问题加速暴露。
那么,伴随着建筑工人被年龄、成本和环境慢慢“杀死”,未来该如何弥补不断缺失的这部分劳动力呢?未来又该靠谁来帮忙修房子、卖房子、管房子呢?毫无疑问,建筑行业给出的答案是机器人!截至目前,包括碧桂园在内,我国已有不少房地产公司开始引入建筑机器人。
“机器换人”全面出击拯救建筑业
在这些房地产企业眼中,机器人通过替换或者协助建筑工人所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一方面,建筑机器人带来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施工方式,在效率性、操作简便性和质量方面更具优点;另一方面,机器人对于人工的替代/协助也更节约成本,且保障作业的安全。
除此以外,建筑机器人展现的最大价值无疑是其对各种作业环境的全适应。据悉,目前建筑机器人已经初步发展成了包括测绘、砌墙、施工、钢梁焊接、混凝土喷射、施工防护、地面铺设、装修、清洗、隧道挖掘、拆除等机器人在内的庞大家族,基本囊括了建筑的各环节。
而且,建筑工人们还无需担心被机器人抢饭碗的问题。因为建筑机器人只是包揽"危、繁、脏、重"等苦活,将工人们从中解放出来,让大家得以投入到更具价值和更轻松的岗位之中。换句话说,建筑机器人不仅对房地产商意义重大,对于普通建筑工人们来说也是裨益不小。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建筑业大而不优,科技贡献率不是很高,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更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拓展数字技术、智能手段等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赋能迫在眉睫,而借助机器人全面出击无疑是拯救建筑业的有效方式。
建筑机器人方兴未艾未来仍待探索
当然,目前在建筑机器人的竞赛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我国。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瑞士等在内,它们早已经取得了建筑机器人的发展成就,并且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与之相比,我国建筑机器人起步晚、发展慢、存在一定差距。行业方兴未艾,未来长路漫漫。
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机器人想要实现成熟发展、后来居上,还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技术上,目前我国建筑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高、人机交互能力不足,与AR/VR、AI等技术的融合度不够,未来需要从机器人本体和相关配套技术上做出突破。同时,市场现有建筑机器人只适用于地面,为迎合未来向高层和低下发展的建筑趋势,还需拓展适用范围。
其二是规范上,当前我国针对建筑机器人的产品标准和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而标准和规范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门槛和关键组成,只有完善了才能为建筑机器人营造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此,未来我国还需从产品标准、行业规范和服务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其三是人才上,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不管是设计、制造、生产、维修、运维,其背后都需要优质人才来保障。对于建筑机器人来说,更是需要具备机器人知识和建筑领域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来支撑。因此未来,我国还需从高校和企业入手,加强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缺乏。大力培养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人才是实现我国建筑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