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姐姐》很不错,但片中男的都差点意思?
上映8天,电影《我的姐姐》票房已经过5亿。
这部由殷若昕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领衔主演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不少观众觉得它在题材、故事、情感方面都很有看点,而围绕它展开的话题讨论也都触及了诸如“重男轻女”、“自我与亲情”、“男女恋爱”等社会化议题。
包括其票房表现也呈现了不错的态势,被认为是春节档大热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接棒之作。
我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后,当然也是有触动的,只是,在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一些思索。
这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几位主要的“成年男性”角色。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一个“好的”:“姐姐”的爸爸重男轻女甚至狠心动手打女儿;“姐姐”的舅舅嗜赌成性唯利是图;“姐姐”的男朋友唯唯诺诺缺乏主见。
尽管他们的戏份有多有少,但整体给人的印象都不是很好。
我倒不认为这是导演和编剧身为女性“刻意”对成年男性的描黑,反而因为这些角色的衬托,让我看到了《我的姐姐》在做亲情表达与社会议题的探讨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核心意识: 学会尊重女性的自我追求与生活意志,学会去了解女性的阻碍与困境,学会倾听女性的内心诉求与关乎自我的声音,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片中那位还在上幼儿园的“弟弟”那样,他在依偎着姐姐的肩膀询问她“是不是很想去北京?”、“会不会想爸爸妈妈”等问题之后,他会联合小伙伴一起偷偷打电话联系领养者,甚至哭闹着推开姐姐喊着“我不要你了!”,其实就是想成全姐姐的追求——我把他这个举动理解为他有在尊重姐姐的自我追求,他的这份懂事,很让我感动。
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想那么多,但在那一刻,我愿意相信他这个角色代表了生活中那些愿意尊重女性自我追求、愿意倾听女性声音、愿意了解女性困境的一部分男性。
不是刻意做过度解读,而是作为男性观众,我会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后产生这样的反思,因为在现实社会里,有太多不去尊重女性自我追求、不去了解女性困境、不去倾听女性声音的现象。我所了解到的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片中朱媛媛饰演的“姑妈”那样,有太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姐姐”曾为了让弟弟上学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一大主题,但还是希望能有观众去做类似的思考与体会。
回到影片本身的情感表达。
我在看完之后,写下的评价是这样的:
生而为人,我们注定要被许多情感萦绕,在人世间走走停停之间,无论遇见怎样的矛盾、不解甚至怨恨,最后都离不开亲情的羁绊。你会怎样看待亲情?会如何评价“重男轻女”的现象?会怎样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如何看待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如此这般,都是电影《我的姐姐》里头所探讨的问题。不同的观众会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到不同的答案。
这是一部相当有后劲的、直面现实生活的作品,女性导演+女性编剧+女性主演带来的丰富的女性视角足以让观众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片中有催人深思的现实问题的拷问,有令人深受触动的情感共鸣。“重男轻女”或平等赋爱,追求自我还是关照亲情,在每个人的视角里会有不同的选择。
但凡内心有善与爱的观众都会被片中的情感表达所触动到泪目,相信有兄弟姐妹的观众会更有共情。
导演冷静克制的情感表达搭配上冷峻的视听风格,让《我的姐姐》既有力量又有温情。即使姐姐对弟弟有着强烈的距离感,但在弟弟趴上姐姐肩膀上的那一瞬间、在弟弟依偎在姐姐怀中的那一刻、在弟弟跟姐姐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那一刹那,与生俱来的那份亲情开始在姐姐内心荡漾,无论距离感多强、心有多坚硬,都会有一个情感联结开始生成。
“我以后听你的话,你不要卖我”、“我只想要你陪我”、“姐姐我不想你变成灰”等等这些平常的、细碎的话语,成了最具冲击力的情感利箭,射中姐姐其实很柔软的内心,也击中大多数观众温柔的内心。
刚刚观影期间,旁边的观众不断地抹眼泪,相信影片有很多处细节触动到了她。我在想,她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或者她本身就是一位姐姐?无论怎样,我相信她是一位共情力很强的人。
演员张子枫真的不错,这几乎不用太多言语来细说,大家都能在银幕上感受得到。好几幕哭戏里,张子枫的表现都足以让人惊讶又感动。
还有演员朱媛媛与肖央,以及那位饰演弟弟的小演员金遥源,都用好的表演丰富了人物角色,增强了影片的质感。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我的姐姐》的时候会被激发出怎样的情感共鸣,但我相信,总有人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内心会对身边的亲人、恋人、朋友生出更多的温暖情意。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