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月机床订单总额连续下跌至561亿日元!中国市场成救命稻草

根据4月26日从日本机床制造商协会(日本工业协会)收到的机床订单显示,2020年4月份从中国收到的机床订单总额约为115亿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尽管这是机床订单连续同比下降的第26个月,但是下降速度明显小于3月份的降幅,今年3月份的机床订单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8%。其中,5G的发展需求也减缓了机床单量下降的速度。

目前,在日本的所有机床订单中,来自中国的订单约占所有外部需求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发展的半导体设备厂商Tsugami认为,“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单量,好像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中国厂家提供了补贴。”后来这句话也得到了应验,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逐渐好转后,我国政府对涉及5G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Okuma还说:“中国对工程机械和液压元件的需求正在回升。”由于城市封锁,1月至2月的建筑工程停滞了,恢复了原状,4月份液压挖掘机的本地销售达到了当月的最高纪录。

但是,机床的整体订单仍然低迷。4月份,日航会所获得的国内外定单总额为561亿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8.3%。其中,对外部需求的销售额下降46.3%,至349亿日元。尽管来自中国订单的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但欧洲等疫情重灾区更严重,下降66.7%,至54亿日元,而北美下降41.5%,至118亿日元。其中满足日本国内需求的销售额下降了51.4%,至211亿日元。

尽管所有行业中都处于低迷状态,但与汽车相关的产品(占日本国内需求的30%)下降更多,总共下降了61.5%,至48亿日元。这是10年零3个月来首次单月跌破50亿日元。

日兴协会说:“由于5G基站的不断扩展和远程办公的普及,日本市场目前对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的需求有所增长,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需求也逐渐上升,但依旧无法弥补总体经济的严重下滑。”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许多行业媒体在疫情期间表示,疫情结束后机器人产业利好,这一切判断基于“机器换人”的概念。的确,机器人带来的“无接触”应用,在疫情期间起到不小的作用。事实上,只要社会经济秩序不波动,机器人产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有多少?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取决于制造业。关于我国的制造业体量,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在金融人士看来,工业机器人行业本身是值得投资的。首先是行业体量大,根据IFR统计,我国在2018年的销量为15.4台,市值430亿人民币,销量也站到全球37%;其次,尽管近两年出现下滑,但是行业中长期的成长基础还是有的。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工厂因管控的原因,导致大面积停摆,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制造业多数处于2.0或3.0阶段,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

所谓工业机器人的中长期成长基础,源自我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低。根据IFR的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百万人140台。虽然超过了全球百万人99台的平均水平,但是较于德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让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另外一个侧面看,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值是日本3.5倍,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假设一个前提:

1、工业机器人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

2、工业机器人折旧期为5-6年,t年需面临(t-5)年约30%的机器人更新替换需求;

3、新增需求与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每增1台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密度上身0.02%);

4、核心假设:对于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假设。

我国2011-2018年工业机器人密度从10台百万人,提升到140台百万人。如果假设的替代速度保持一致,根据上面的4个前提,在匀速替代的情况下,我国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到300台百万人。若是在加速替代的情况下,300台百万人的目标,将会在2023年完成。国内某证券研究所人士分析认为,机器人产业在匀速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几年年化新增14.65万台工业机器人,如果是加速替代,年化新增则是18.64万台。

 工业机器人产业上游是命门

工业机器人与工控产业一样,是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行业。与外资品牌相比,国产机器人仍然处于低级别阶段。比如四大家族以及那智不二越、川崎、雅马哈等品牌具备先发优势,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累积,以及客户渠道远超过国产机器人,本土厂商很难打进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

如果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向好,多少会带动许多国内企业的发展。2018之前几年,外资机器人更多地获得了行业高增长期的红利,国内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产业增速最快的2017年却不升反降。这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所谓的规律,就是国产机器人需要从搬运上下料、金属加工等简单的领域开始,然后逐渐地替代一部分进口。

汽车、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所需“点、灌、喷、焊”功能的机器人,仍然是国内机器人需要去不断的突破。而真正能够帮助国产工业机器人实现突破的,关键还在于上游企业,即核心部件厂商,包括PLC、伺服驱动、伺服电机以及减速机。从国内的企业情况来看,有新松机器人、汇川、埃斯顿、拓斯达、信捷电气等等,也有图灵、欢颜、勃朗特等新秀。唯有国内上游企业实现核心部件的技术提升,并且让成本降下来,国内的机器人本体厂商,系统集成商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机器换人的根本驱动力是相对于人工的经济性,而疫情是机器换人的催化剂,毕竟在某些场景,机器人的应用,可免于人与人的病毒感染。2003年SARS结束后,我国机床产业出现迅速增长。2020的疫情,配送机器人充分展现了无接触式工作的优势。笔者看来,本着制造业产业本身的需求,也本着疫情暴露的短板,预计疫情结束后,工业机器人会更受资本的追捧,而国产机器人能否真正做好市场,关键还是看核心部件技术的突破。

日本4月机床订单总额连续下跌至561亿日元!中国市场成救命稻草_设计制作_电源/新能源
94
189
0
20

相关资讯

  1. 1、那些想象中的未来图景,已在工业4.0中成为现实4661
  2. 2、智能终端续航瓶颈分析与解决方案438
  3. 3、模数转换器ADS7844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3794
  4. 4、东南亚市场是国内AGV输出的又一海外突破口3386
  5. 5、环状签名保密交易RingCT技术介绍1939
  6. 6、物联网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解析563
  7. 7、物联网观察:一文读懂LoRaWAN技术应用的七大好处3458
  8. 8、游戏安装固态硬盘还是液态硬盘比较好4352
  9. 9、通过XilinxFFTIP核的使用实现OFDM1723
  10. 10、消除阻塞现象的两类电路设计3406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