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研究者Chris Berry
腾讯娱乐讯 英国电影人有极强的自我风格,但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仍不忘对国际潮流的兼收并蓄。即使是学术研究,也呈现出外向的趋势。这给渴望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极好的平台,以英为镜,来反观自身的发展。本届万像电影节在临近开幕之际,对话两位执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专业的学者,探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漫漫长路。Dr Victor Fan出生于中国香港,导过戏剧,拍过电影,曾供职于好莱坞,如今致力于东亚电影研究。Chris Berry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电影,曾在北京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他们的家与办公室是中西交融的范例,中英文书籍、CD错落有致,Chris Berry教授的书桌旁还贴着电影《桃姐》的大幅海报。
谈及东方元素,Dr Victor Fan直言并不喜欢“东方的”(oriental)这一修饰词汇,他认为其中包含太多边缘化与特殊化的意味。“近代中国一直被西方人视作一个例外,战争时期是例外,经济发展模式是例外,连带着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例外”,他摊着手说,“从外界来看,中国已经足够特殊,这种刻板印象与国内复杂的政策,其实是对外交流的一种障碍”。
他以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与贾樟柯为例说道:“他们被外国人认为是成功的,因为讲出了人性,讲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东方元素的罗列或声称自己多么具有异国风情。人性的故事才是无国界的。过分的自我东方化很危险,它并不能产生人们想象中的吸引力”。
“健康的电影产业是每一种类型片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谈到近来国内电影市场低俗化的网络舆论,Dr Victor Fan将低俗视为令人沮丧但十分自然的现象。“健康的电影产业是每一种类型片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况且中国的电影产业远未定型,具体前景尚不可预测,但总体趋势是健康的”。他补充道,中小成本电影与独立电影被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它们是商业片的补充或具有学术价值,它们的商业前景也逐渐凸显。“中国的电影节是一场奇观”Chris Berry 教授曾出席上海电影节,并撰写观察文章( 微博 )。他认为单从电影节的运作模式,便可看出中西方电影产业的若干区别。他说,西方的电影节更侧重看电影,而中国的电影节是一场奇观,重视红毯、明星,就像一个派对,将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坦诚地说,中国的电影节没有多少新电影可以看,无甚新意,国际电影人也是从近几年才意识到,上海电影节是必须参加的,不是为了电影本身,而是见见同行们,寻找交流与合作”。“中国电影应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关于“走出去”这个老话题,Dr Victor Fan认为中外合拍片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机会,但是中国电影应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中国电影不需要一个应该赶超的对象,也不必模仿谁,它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自己,就是前路”。Chris Berry 教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此外,他将东南亚及东亚邻国视为中国电影的主要海外辐射区,“这一区域享有近似的文化,比起遥远的欧美,更应成为重点渗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