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电影要用勇气打破冷档期
作者 / 吕世明
上周内地周票房不足3亿,从目前趋势来看,本周四个工作日岌岌可危,虽然即将来到的“最强五一档”会让大家暂时渡过危机,但对于一个健康且需要长时间发展的市场而言,寅吃卯粮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即便在去年疫情解封后,内地在暑期后也极少会出现单周票房不足3亿的情况,同样在市场动荡的2016-2018年间,甚至周票房不足4亿的情况也极少出现,电影日周票房的波动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且割裂。
档期依赖症和大档期扎堆的困局已经很难摆脱,在进口片很难在年内出现5-10部稳定输出后,无论是从市场方面的需求,还是观众的盼望来看,仅靠一些复映片是很难提升市场热度。中国电影其实从各个方面已经都需要用勇气去打破冷淡期。
热门档期变头部档期,冷档期竞争力较弱
往年很少有人会更多垂青清明、五一这些略显“鸡肋”的档期,毕竟从内地电影市场开始火爆的那天起,小长假档期基本也只有三天而已,对于大部分片方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加强的周末而已,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四大档期。
但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档期表现非常优异,几部影片联手拿下10亿票房,但换一下对比的角度,就会发现如果对比2019年清明节几部主要影片的产出,今年清明节整体票房反而不如这一年。
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影片在质量上有高低之分,而是今年档期扎堆现象严重,所有影片都不能有更好的长尾效益,后期的产出能力不如往年,尽管在单片口碑和质量方面,内地电影已经越来越好,越来越能把握好观众的口碑。
和目前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吸金力一样,三天小长假、黄金周和暑期都已经成为头部档期,只不过竞争力有强弱之分、吸金水平也有大小之别。但对于片方而言,大家普遍都有点看不起平日周末,即便是面对着进口片竞争力趋弱的情况下,也很少有国产片敢于直接去面对进口大片。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除了《哥斯拉大战金刚》之外,像春节之后上映的几部进口片,它们的排片占比均未能超过25%,甚至一些进口片的排片率仅在17%,这对于任何一部中等量级的国产片而言,他所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并不强大。
其实就目前的竞争情况来看,除了影片扎堆的档期之外,其他档期都对于新片的渴望程度较高,哪怕是基本面上不那么明朗,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支持。
同时,内地目前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上对影片的接受程度的不同,从目前一部分影片采用的分区域点映便可见一斑,一部分片方已经有前瞻性的更多去尝试在不同区域对影片实行差异化较大的发行策略,只不过大家仍然很难尽快的摆脱掉对重点档期的依赖。
几年前每每有国产片去和进口大片直接PK时,大概率会被网友和观众诟病,要么说是碰瓷蹭热度,要么说是不自量力。其实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这几年他们的观众在逐步分流,我们内地本身影院的建设标准也是为了适应一个档期内存在更多影片的打造的。
不怕空降、不怕挤压,必要时刻提升信心
从去年疫情恢复后,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几乎所有影片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发行方面的技术问题,无论是越来越多的秘钥分段发布,还是发行通知延迟,都对整体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没有发行通知和许可证,影城就不能安排预售,更不敢轻易的宣传,毕竟这些年“临时撤档”的情况屡屡发生,即便坐到电影院里面被请出去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部分影迷会理解,但对于业内而言,尽可能减少争议和投诉还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行业底层的影院和观众方面,想对既有格局做出重大改变和调整非常困难,影城基本无力去调整和改变影片的上映周期,观众更是被动的接受片方和相关部门所指定的档期,哪怕有一部观众具备相当强的消费能力,也很无奈于现阶段影片上映的滞后和延期。
今年目前上映的三部重映影片,《阿凡达》和两部指环王系列影片,可能看起来相对于于往年的《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和《侏罗纪公园》略差一些,这些影片似乎受到“空降突袭”的严重影响。
但考虑到观众群体的断代和出现更多的新观众,同时一些年代悠久影片本身会存在一些观影门槛和限制性,一部分复映影片即便有相当长的发酵和准备周期,就投入的性价比而言,未必会比空降更有实际的效果。
▲《少年的你》的空降定档
其实近几年来看,冷门档期出现突然定档的情况并不罕见,包括早些年的《白鹿原》,前年的爆款《少年的你》,他们都已经取得片方所预期的成绩,甚至一些影片的票房远超片方的预期。
当然,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有勇气去直接空降,虽然目前内地在发行环节方面通过几次空降的操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大部分影片都希望留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准备,尽管现阶段一块硬盘对于一部电影的发行是重点,但其他物料和宣传片的铺陈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冷门档期和空窗期,并不是观众的期待度不高,也不是行业的投入有限,而且大家都会担心在这些档期物料无论是媒体的关注度还是观众的热情都会受到限制,而制约的因素往往又是影片在整个宣发过程中过度的“保密”和“低调”,并不是所有影片都会有像《少年的你》那样高的关注度。
吸引观众观看和影城加排的因素更多还是影片的内容,甚至是影片所产生的话题和“噱头”,有新片空降、提档和定档,对于整个行业也是一种信心的提升,终端无论是观众还是院线影城,大家所关心仍然是每周末可以看到新片,至于影片的成色到底几何,大家现在都有各自的渠道和评判标准。
放松政策管控,给予终端更多自由度
伴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良好发展,其实目前更多进入到电影院的观众他们已经很少对电影有相比于前一代观众那种特殊的“仪式感”和“敬畏感”,电影对于他们已经变成一种诉求简单、寻求通俗、找寻共鸣的快销品,可能除了“漫威和DC”之外影片,很少有观众还能乐此不疲的去挖掘影片背后的故事。
虽然内地有很多影迷仍然会对一些国际奖项抱有一定的热度,甚至“妄言”内地对于一些国际奖项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这些国家本土。实际上,即便不是相关部门对于一些信息的避讳,内地无论是主流&非主流媒体、亦或是观众,大家的热情仍然还是更多投入到国产影片和华语影片,甚至几年前所谓“香港电影已死”也都通过内地电影行业的发展变成了伪命题。
并不是一些影片不想“空降”和即刻定档,也不是这些影片自己愿意去和一些实力强大的影片去竞争,目前的问题和瓶颈仍然是双方面的,更多还是源于相关部门的各种限制条件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一部内地影片定档更多还是出于自愿的因素,但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题材、现实主义题材、涉案涉法敏感题材,包括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变的题材,都会有各种部门和人物对其关爱有加,对于投资人和制片方而言,尽可能都希望影片拍摄完毕后,及时上映而获取回报。
中国电影行业现在已经不是再可以用“技术原因”和“介质问题”就能敷衍了事,相对比其他行业,电影行业既有终端回报的压力,也有产品输出的瓶颈,更有在舆论层面和观众方面的压迫,大家往往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点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渠道。
如果没有一个更好和更宽松的电影制作、发行、宣传、流通、放映和观影环境,对于这个行业是毁灭性的,尽管近几年内地在重点档期屡创高峰,这对于主流媒体在宣传方面自然是极为亮眼的成绩,但很难掩盖在冷档期时影城所面临的困境,甚至一些热门档期后,票房跳水的幅度已经远比往年同期有更强的势头。
其实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电影行业都属于那种外表光鲜亮丽,实际能效较低,很少有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电影去改变社会规则和民众意识,电影更多只是一部分影迷追求个体述求的满足和更多观众身心上的愉悦,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各个国家对电影行业更多的扶持和开放。
同时,对于制片方和观众而言,有勇气去将影片投入到冷档期,对于本国影片有更强的信心和更好包容度都极为重要,这些都是打破冷档期限制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