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机器人正在工作中
查房机器人正在为病人服务
生病去医院,一走进门诊大厅,首先为您导诊的不是护士,而是一个可爱的机器人美女;住进病房,每天为您查房的,不再是医生而是机器人;躺在手术台上,为您拿刀、缝合的又是一个机器人……说起这些,您是不是会张大嘴巴,觉得很科幻,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些场景在我省部分医院已经是现实。
最近几年,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科技与智能有机结合,在保卫生命健康的前线各显神通。
今天,记者就为您呈现几个目前正活跃在医疗一线的“机器人”。
1
导诊机器人:卖萌答疑能带路
昵称:棠宝、小贝、银杏宝宝
4月17日上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门诊大厅内,一个虎头虎脑的白色机器人在迎接前来就诊的人们。
“你好!”
一听问话,这个机器人立马礼貌地回答:“你好!”
“你叫什么名字?”“小贝。”
“请问心内科门诊怎么走?”
面对患者提问,小贝能轻松应对:“请在门诊大厅乘坐电梯到二楼!”
而在省人民医院门诊东区大厅内,相比于呆萌的小贝来说,棠宝要显得严肃一些。
4月18日下午,门诊东区大厅内,人来人往,大厅中央,机器人棠宝来回走动,胸前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棠宝正在巡航”。
“您好,小孩内科怎么走?”
当听见有人问时,棠宝思索了一下后说:“门诊东区二楼。”
不过,遇到发音不标准的,棠宝会在屏幕上提示:“请使用普通话。”
当然,棠宝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这时候,它会在胸前的屏幕上显示:“这个问题宝宝还不清楚,请您去咨询服务台或者工作人员哦。”
而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去年8年份就上岗的导诊机器人不仅能导诊还能帮人带路。
“机器人宝宝,在哪里取药呀?”“您好,取药在门诊一楼,我可以带您过去,请跟我来!”
这个机器人被大家亲切地叫做“银杏宝宝”,身高1.6米。以往导诊台接到询问最多的问题,全都在银杏宝宝“大脑”内,它可以和就医的患者进行简单交流,并在导诊服务过程中与就诊患者进行实时互动,智能辨别性别,并以先生、女士称谓与患者进行温馨的语音互动,面对患者的一个个问题,银杏宝宝总是热情地介绍医院就诊情况,幽默地回答所有人的问题,主动热情地为大家办理指引、导航、导诊、缴费、查询业务。
“银杏宝宝,我的脚很痒,该怎么办呀?”
“脚气,还是……是不是捂着了?有可能是鞋质量不好,换双鞋看看,如果不疼不痒应该没有问题,我看你的皮肤有点油,建议你多洗澡哦!”
2
手术机器人:术业有专攻
昵称:达芬奇、Mazor
4月18日下午3点,在郑大一附院一间手术室内,27岁的刘先生正躺在手术台上接受手术。作为一个肾癌患者,他这次要做的手术是“左肾癌根治术+下腔静脉切口取栓术”。
不过,为他手术的不是一般的医生,而是机器人“达芬奇”。
从外观上看,达芬奇由四部分构成:操作台、3个器械臂(相当于人手)、1个镜头臂(相当于人眼)、辅助系统。不过,机器人最终还是由人来操作。
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水军说,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突破了人眼的局限,可以进入人体内部的机器镜,使手术视野最大能放大15倍;其次,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人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臂前端的机器手可在360度空间下灵活穿行,完成转动、紧握等动作;第三,无需再像传统手术一样开腹,这将极大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此外,张水军特意提到,机器人的稳定和精确度,是人手没法相比的。“人累了,手会颤抖,而机器人有消除震颤技术,手术时间再长,不会震颤。”
据了解,这个名为“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身价不菲,造价2000多万元。目前,在全国,这样的机器人几十台,我省仅此一台。
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手术室巡回护士陈栋力说,自从“达芬奇”2014年10月在该院正式上岗后,截至目前已完成机器人手术2002例,涉及泌尿科、妇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胸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胃肠外科、小儿外科、心外科、甲状腺外科等九大专科,其中手术量前三的专科分别是泌尿外科、妇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而在省人民医院内,名叫“Mazor”的脊柱手术机器人也已经上岗半年了。
“我们是去年10月引进的这个机器人,属于全国第五家、华中地区首家。”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高延征说,作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好助手,Mazor擅长精准定位置、钉角度。
高延征介绍,在Mazor的辅助下,医生可先在术前重建患者3D脊柱模型,360度分析解剖结构,选择螺钉尺寸,进行手术预演。术中,Mazor精准确定进钉角度,辅助医生完成置钉。其置钉综合定位精确度小于1毫米,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据了解,从去年10月至今,Mazor“马不停蹄”地完成了99例手术,涵盖病种的广度、高难度手术的占比等都表现不俗。
3
运输机器人:勤快“跑男”获五星好评
昵称:瑞士格
在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有140个“跑男”,专门在不同病房楼里穿梭送药、送标本。出身德国,名叫“瑞士格”,这个智能化轨道小车物流系统2016年9月被引进郑大一附院的郑东院区。
这些“跑男”并不是人的形状,更像一个电脑主机箱,驮着药物和标本等顺着轨道往不同科室病房配送。医院每栋楼的各个科室间被轨道串联,靠智能小车实现物物交流。每辆小车有自己的专属编号,每个护士站也各有地址码,140辆智能车每辆最高载重15公斤,在106个站点游走,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实现了院区所有药物、标本的智能物流配送。
郑大一附院后勤处副处长纪处长介绍,在整栋大楼的不同科室里穿梭,小车需要“上下楼”“旋转”“拐弯”,为了保证车里的药物和标本不磕碰,车内配置有平衡旋转架,机身行驶过程中即使旋转90度、180度,放在平衡旋转架上的标本也能稳稳地保持水平,血液等不会晃动。
此外,如果轨道上有两辆小车“狭路相逢”,其中一辆小车会“礼貌地”自动停车避让,或变轨道行驶。系统投入使用1年半,从未发生过“撞车”事件。
在检验科,护士长张燕在熟练地操作轨道小车物流系统,她告诉记者,该系统简单便捷易上手,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之前病人抽完血,人工挨个楼层收取标本,整栋楼下来可能需要1个小时,现在抽完血被小车送到检验科10分钟内搞定。并且人工收取标本在路上颠簸、耽搁时间久,小车送标本既快又稳,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疼痛科护士长梅展展介绍,现在小车的使用率很高,“不同护士站之间借棉签和盐水包都可以让小车来跑腿。”这些勤快的“跑男”,获得了护士的五星好评。
而在去年12月16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也启用了这套智能系统。
4
查房机器人:不怕辐射还会自己充电
昵称:钢铁侠
今年3月份,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病房迎来一位模样可爱,不怕辐射的白色“钢铁侠”,它就是钛米机器人。这位“钢铁侠”能代替医护人员帮病人量血压、送药、巡检、查房等。
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病房护士长贾建敏介绍,核医学病区通过监护视频和对讲设施进行查房,该病区的少数病人服用个别药物后,一方面会成为“放射源”,对周围人群和医护人员造成潜在的辐射危害;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较重的恶心、呕吐、呼吸窘迫等情况,此时医生护士需要穿上厚重的铅衣,进入核医学病房获取病人的生命体征参数,既费事又危险。
自从有了“钢铁侠”机器人,这项工作就轻松多了。
在执行任务前,护士通过iPad给机器人发送指令,不怕辐射的钛米机器人按照系统指示进入病区后,会自动前往每个病房,先呼叫患者姓名,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自动进行包括体温、血压、颈部辐射水平等生命体征监测,医生护士可通过iPad查看收集到的监测数据。
此外,机器人还能帮护士分发药品,并告知病人服药方法。护士通过人脸或胸卡的认证后放入药物,确定发放的病床,机器人会自动前往目的地,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后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钛米机器人上岗一个多月,特别受病人欢迎。
不仅会照顾病人,这款机器人还会好好地“照顾自己”,“每当电量快耗尽时,它会自己跑到充电桩那里充电,特别省事。”贾建敏说。
钛米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一方面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辐射风险,还可通过视频对话减少患者因为隔离带来的焦虑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