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的融资总额将近3亿元。与共享单车类似的是,两者拥有相似的“灵魂”,都是共享精髓,共享充电宝只不过是换了身“皮囊”而已,既然共享单车能够获得那么多投资人青睐,共享充电宝是不是也会火呢?创业者的创始人们是否也能被投资方相中,从而走上“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呢?
这几年互联网的造富神话速度,远远超过当年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张朝阳等大佬们造富神话的速度,几个亿身家已经不是事儿了,按XX亿美金来算身家的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红人”。
“风口上的猪”成为过去式词汇,可创业者们追逐风口的热情却没有变化,比如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一屏(24个)的APP仅能展示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共享单车成为继网红、网络直播后又一个“风口”。如今,共享单车这个“风口”趋于稳定了,再没有“新人”入场,而原有的市场则被阿里、腾讯等巨头们“瓜分”,现在的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减法”的时期。
“风口”不再,创业者们当然要寻找下一个“风口”,共享充电宝便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已经超过10家以上做共享充电宝生意的创业公司,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的融资总额将近3亿元。与共享单车类似的是,两者拥有相似的“灵魂”,都是共享精髓,共享充电宝只不过是换了身“皮囊”而已,既然共享单车能够获得那么多投资人青睐,共享充电宝是不是也会火呢?创业者的创始人们是否也能被投资方相中,从而走上“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呢?
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们的发展状况如何?
根据IT桔子统计,目前获得融资的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有小电科技、Hi电、来电科技、魔宝电源、Anker街电科技、滴滴充电,其他还有畅充科技、乐电、友电科技、充充、电小鸟、搜电科技、云充吧、云租电等创业公司处于待融资状态。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发现,目前众多共享充电宝企业均处于创业公司的“萌芽”阶段,有几家企业甚至连官方网站都没有,暂时还没有支持ios系统的共享充电宝类APP存在,仅有少数几家有安卓系统的APP存在,如来电吧(来电科技)、小电(小电科技),就算有安卓系的APP存在,目前版本也是1.0版本,并且在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等第三方应用商店上都没有上线。
与摩拜单车、ofo、小蓝单车、熊猫单车等不同的是, 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们更多的是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使用相关功能,而不是先开发出独立的APP。
目前已经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有:小斑充电、嘀嘀充电、来电、魔宝电源、小电扫码充电、Anker街电。
尽管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但目前仅有Anker街电的微信公众号从2016年1月30日开始更新,小斑充电、嘀嘀充电、来电、魔宝电源、小电扫码充电的微信公众号均处于待更新状态,有的微信公众号甚至连自定义菜单都没有设置,也就是说,用户根本无法使用充电宝租赁、联系对方等基础服务。
为何这些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对开发APP不甚热衷呢?仅仅是因为对外推出的时间短吗?显然不是,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发现,有几家共享充电宝的创业时间均是2016年,并不是2017年4月份才推出的,其只不过利用现在这个“风口”的节点而已。
一方面,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租赁充电宝的基础需求,微信公众号的创业成本低;另一方面,在没有充裕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要进行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的一体化开发上线、运营、推广等,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比较困难 。
实际上不仅仅是流量越来越贵,做APP相关的创业更贵,而充电宝租赁暂时还只是“风口”,不是一个用户使用频次非常高的应用,就算创业团队能够花费大精力开发出相关的APP应用,也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投资方要的效果。反而,通过微信公众号这种轻模式,将框架搭起来,再利用平台原有的积累,却能够获得投资方的青睐。
有意思的是,获腾讯投资的小电科技目前已经上线了相关的小程序,叫“小电充电”,系目前十几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中唯一一个有“高逼格”小程序功能的公司。
跟APP相对比的话,微信公众号在功能上略显单薄,但作为创业公司的身份,且本身又没有大量投资的情况下,只能先将APP搁置一边了。
然而,对于用户层面来说,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这些共享充电宝产品,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在功能上太过于粗糙,粗糙,不是创业公司作为新人的理由,用户不吃这一套,用户需要的是成熟好用的产品,在这方面的发展上,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们仍需多多努力,不能光把模式吹上天,没法儿用、不好用,投资人的钱再多也不经烧。
跟共享单车比,共享充电宝有哪些难易点?
“灵魂”相似,都是吃共享的“饭”,但是跟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又有哪些难易点呢?
容易点
(1)区域成本低,靠合作商家生存,不占据公共空间
数据显示,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价约为1000元左右,一个公共区域投放的数量就得10辆,而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产品单价不一,但是要算区域面积的总成本,显然,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成本要低得多。
据VC-SAAS统计的15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信息显示,来自深圳的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最多,北京、上海、广告都被比下去了,这很大程度上,和深圳能够低价制造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们的设备有关。
目前,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像自动贩卖机一样的小型设备,被摆放在各个商店等公共区域内,用户通过地图功能,找到附近的共享充电宝商店即可。也就是说, 共享充电宝企业,必须像共享单车一样,不断将公司的设备不断下放到各个单点,不同的是,共享单车是社会上的公共区域,而共享充电宝则是将这些设备下放到各个商店里面,前者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而后者,是商业行为,只要有足够的代理商即可 。
据某企业城市招募令的代理刊例显示,金牌代理的代理费为100万,其中代理分成为80%,设备折扣价位85%,其余银牌、铜牌等不同等级的代理费、代理分成、享受到的设备折扣价均不相同。
发展代理商,可要比在全国各地寻找公共区域投放单车容易的多,对于商家来说,也是多了一个盈利点(虽然很少)。
(2)设备损坏率相对较低
共享单车出现的位置是大多是公共区域,当然,也有可能用户将单车弄到偏远地区,整个过程中,单车可能出现的损坏情况是非常多的,而共享充电宝出现的场景一般是商店、商场、娱乐场所等地方,商店、商场、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会起到一定的监督效果,用户不可能太过放肆地去损坏这些设备,这样,设备的损坏率相对来说就要低很多。
(3)物理空间占比小,携带、归还都比较容易
单车所占的物理面积,要比充电宝的物理面积大得多,用户无论是携带还是归还,充电宝都要方便的多,随手揣口袋或者装包里都行,而且找商店也要比找公共区域停放要方便的多。
困难点
(1)频次低
用户之所以愿意使用共享充电宝的场景是,用户出门在外,手机突然没电了,但又急需充电,但凡用户不着急的情况下,用户都不会去专门找个地方充电去。用户本身手机有电、在公司/家里能随时充电、随身携带充电宝、同事/同学有充电宝,这些场景下,共享充电宝都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共享充电宝起的作用是应急的作用,特殊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并不会太高,也就导致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会比共享单车低的多,出行是用户必备的场景,而应急是偶然事件。
(2)用户习惯弱
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一线城市占比高,是因为原先用户们就会骑自行车,现在共享单车普及率如此高的情况下,在北京、杭州这些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用户自然就习惯使用共享单车。充电宝在国内的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移动电源的生产商已超过5000家。充电宝是一个常用习惯,可共享充电宝不是,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认知,几乎是零,从零到用户习惯较好,这个过程比较艰难。
(3)安全问题
共享单车的安全问题,出在运动的安全方面,而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性问题则涉及到两点,一是充电宝本身的质量问题,二是用户是否会有触电的可能性,如果用户万一触电了,这就大发了,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点。
会被投资方相中吗?
团购、O2O、网络直播这些血淋淋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尽管有许多行业在当时看起来超级超级不靠谱,但如果能坚持到最后,还是有可能成为市场留存的,而从投资回报比的角度来看,还是不错滴。
现在的共享充电宝还不够热,才十五家而已,远远没有达到几百家蜂拥而至,而且,从行业现状来看,门槛并不高,去深圳找一家代工厂直接贴牌生产,共享单车企业自己搭建软件环境,就算是“创业”了。
目前仅有少数几家被投资,且几乎都是第一轮,短期内,是看不出任何效果的,各个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么短的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如果该模式真正有了苗头,投资方肯定会迅速介入的。
至于当前为何几个共享充电宝企业能够短时间内获得近3亿的融资,我认为一部分是尝试,是不是风口,试一试就知道了,另一方面,则是避免未来难以入场,真正等共享充电宝发展成熟了,想再进去投资,门槛就高啰。
互联网的历史证明,除了硬件外,大多数品类,都是少数人的生意,大量大量的创业者都沦为教育市场的肥料,只有几家因核心竞争力、有钱、有背景、有能力等原因,最后留存下来了,可创业者们,就是想试试。
BAT们会成为最后的“接盘侠”吗?相比较投资公司而言,投资回报比只是BAT们看中的一部分,真正看中的还是支付、场景、数据等隐性资产,创业公司做到这一步,能被BAT“接盘”的可能性就大了。
共享充电宝的未来,还早着呢,指不定哪天,也能用共享充电宝,还能得红包呢(企业则靠广告盈利)。据说,有人想做类分众模式啊。仅靠一个功能还不完备的公众号,就能拿到数额不小的投资,确实是互联网行业为数不多的案例,是投资人的钱太容易呢,还是共享充电宝真的这么火呢,还是创业者会忽悠呢?兴许,是为了造富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