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到对“ 数字敏感度 ”的培养。这一篇咱们再谈谈如何快速培养自己的“时间敏感度”。
先说个故事
我最近两年在中欧商学院读EMBA,听了很多大神级教授的课。有一位知名教授讲到一个段子。他在家有个连襟李先生,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先生赶飞机一贯要卡点儿,有时候因此迟到误机。教授就笑其在家闲着也不提前走,搞得那么狼狈。
其实,我和李先生是一类人。
计划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我们这类人的道理是,如果每次提前很早出发,因为不赶时间路上也晃晃悠悠,就一直弄不清楚到底提前2小时还是3小时合适?
只有在初期多试错,弄清楚需要的真实时间,我们以后才能省下更多的时间做别的事情 。
此外,这也是习惯问题 —— 计划和做好时间管理的习惯。
时间管理大师的故事
柳比歇夫,前苏联生物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研究领域广泛,82年的生命里完成了70多本专业著作。而且他的生物学研究非常细致,做了大量实践和田间地头的调研。可以说他的时间效率非常之高!
对于普通人来说,柳比歇夫最出名的是他创造的“时间统计法”。他以15分钟为单位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使用情况,坚持了56年。记录内容包括:读某书籍xx分钟、鉴定某昆虫xx分钟、休息时写信xx分钟……
这么高产的人,平均每天要工作多长时间呢?罗胖统计说,每天平均4个小时!
也就是说,超级高产的柳比歇夫在平衡工作与生活方面,比我们要强的多!
他在时间管理上用的方法,与PDCA闭环如出一辙,我画了这张图:
我尝试过,即便有很方便的时间管理APP,真是这样做时间记录的操作难度也不小。
因为大部分人的工作性质需要很多协作,经常需要“中断”手上的事情去做另一件紧急工作。
有人也提出了对应方法:
分级处理待办事项
我画了一张图,把待办事项按照“重要程度”与“紧急程度”分为四个象限:
特别强调一下:
左上角的“重要不紧急” ——大部分人犯的错误都是没有给这类任务分配充足时间,把它拖成了“重要紧急”的事项。无论是生活中的“给孩子网购一件演出服”,还是工作中“制定一个补充规定,减少销售线索被投机取巧不公平分配“,这都需要良好的计划性。
我解决这类问题是建议是“ 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 ”,例如睡前看15分钟书,就能保障自己长期具备宽阔的视野。
右下角的“不重要、紧急”则是培养下属的好机会,管理中处处都有“二八原则”。
用一个游戏培养时间敏感度
要做好时间管理,需要有时间敏感度。我有三个做法供大家参考。
A、我有个小游戏能很好提升这个敏感度:在空闲时,偶然问一下自己“现在几点了?”
经过长期训练后,我能较高概率做到即便几十分钟没有看手表,报出的时间误差也能控制在3分钟以内。
也可以请身边的同伴时常问自己几点了,这还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提高更快!
B、此外,在赴约会时,提前做好路线规划。我一般会提前几小时就看一下高德地图的规划。出发前半小时再看一次,决定是要提前或延后x分钟出门;一路空闲时也会看2~3次,保障最终能提前1~5分钟(不希望提前太多)到达地点。
长期训练后,我赴约的“卡点”到达率有90%以上。和文章开头提到的李先生一样,这挤出来的30分钟也许就可以在家再多写半篇文章了。
C、我经常出门见圈内的朋友,偶然也出差到上海、深圳拜访SaaS企业。出差前1周的某天,我甚至会拿出3个小时在电子地图上把每个拜访企业的方位、一家到另一家的路径弄清楚,然后再一家家约具体时间。
这样虽然耗费了3个小时,但路途时间大幅减少,在超大城市一天见5、6波朋友也不是梦
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留言聊聊你在时间管理上遇到过哪些难题? 我和其他读者可以一起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