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8月16日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上表示, 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4.1万台,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当问起对于未来中国机器人工业的发展,辛国斌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需求将占到全球需求的40%,这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使中国在全球更具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
此外,据《中国日报》5月报道,据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机器人公司的数量超过6500家,主要分布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机器人工业正在崛起!
据国外媒体报道称,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的一名高级合伙人近日指出,中国近年来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已经催生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全新经济类别。
麦肯锡高级合伙人艾家瑞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亚洲运营咨询业务负责人卡瑞尔-艾家瑞(Karel Eloot)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大约十年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大约只能满足本国5%的机器人需求。自此之后,中国机器人企业便迎来了快速发展,如今已满足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使用需求。
“这一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当你考虑到政府要求国内机器人企业需要在2020年满足50%的机器人使用需求,以及到2025年满足70%使用需求的目标时则更是如此。”艾家瑞说道。
艾家瑞所说的其实就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中明确列举出了未来十个重点发展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希望在这些方面追上包括德国和美国等竞争对手的脚步。
“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具体来看: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让本土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到2025年占据70%的市场份额。中国还致力于开发本地机器人系统,以与全球竞争对手竞争,并最终与之抗衡。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赶超美国。
该计划指出,本土企业到2020年应该实现40%工业工程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并在2025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70%。同时,中国还计划大力发展本土机器人系统,以同国际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并最终在AI方面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当我们在谈论国际竞争的时候,有许多因素都需要考虑进去。在这些发达国家,中国企业需要复制自己在国内的努力,即从应用金字塔的底端一步步往上爬。”艾家瑞说道。
由于十分熟悉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国机器人企业往往在发展中市场拥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中国制造”也促进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机器人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6年增就加了大约8.7万台工业机器人,这一数字仅略逊于欧洲和美国之和。举例来说,iPhone代工厂商富士康就于2012-2016年间在自己的多处工厂部署了上千台“Foxbot”机器人。随着数以万计的“Foxbot”工厂机器人被部署到工厂,富士康超过40万个工作岗位被淘汰,员工人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富士康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30%的自动化组装。
这家中国台湾制造企业还表示,公司预计会在未来十年利用机器人替代更多传统工人。
放眼全球,如今的机器人已经被应用于更多领域,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
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Jeff Burnstein)指出:“仓储与配送是目前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走进诸如亚马逊、沃尔玛、塔吉特和阿里巴巴这些企业,有些零售商店中甚至都出现了自动化机器人的身影。”
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所使用的机器人可以一次搭载多个货物,并将其送至客户手中。这一机器人目前正在杭州展开测试,预计在今年底进入商业化量产。
尽管外界对于机器人有可能让传统工人大规模失去工作而感到担忧,但艾家瑞认为这一情况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利好因素。对于中国而言,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为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希望使用机器人,希望使用诸如AI、数字工具等实现飞跃式经济发展。中国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同部分国家存在差距,但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拉近这一距离。”艾家瑞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