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本质上是借助ICT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重构,通过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缩短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释放出产业创新的巨大潜能。经过近几年技术与市场的培育,物联网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给ICT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近1000亿。
华为在物联网领域面向行业及运营商客户,主要提供:开源物联网操作系统HuaweiLiteOS,IoT通信模组和芯片,eLTE/NB-IoT/5G无线接入网络,企业物联网关及智慧家庭网关,IoT联接管理平台,以及IoT网络集成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端到端IoT行业解决方案中,华为将不向客户提供IoT应用,不开发也不转售行业终端设备,更不做IoT行业解决方案的端到端集成。因此,华为积极推动物联网生态圈的建设,和合作伙伴一起将物联网解决方案与行业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商用化进程。
物联网将成为华为的下一个主战场
在终端侧,HuaweiLiteOS可帮助实现智能化的物联网终端。 HuaweiLiteOS是一种轻量级的开源物联网操作系统、智能硬件开发平台,具有强大的互联互通能力,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车联网、制造业等领域,使物联网终端开发更简单、互联更加容易、业务更加智能、体验更加顺畅、数据更加安全,可使任何传感终端很容易地接入物联网平台。
华为IoT解决方案可同时支持有线和无线两种接入方式,可帮助部署分片化的泛在网络,满足海量物联需求,适应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如:在智能抄表场景中,超长待机对智能电表非常重要;而视频监控、无人驾驶等场景更需要的是移动宽带和超低时延,多种接入方式可实现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
华为轮值CEO胡厚崑说道:我们正进入物联网(IoT)时代,这对于整个通信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大规模物联网的需求已经产生,其联接数量将远远超过人与人的联接数量。从个人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市场,从智慧城市到物流管理等众多领域,全流程的信息监控与采集,将实现各领域的数字化升级,物联网将引发整个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任正非说:“若要让大家投票表决物联网标准,他们会投给华为,高通在物联网领域研究不深,华为进行了大量研究。”Gartner分析师MillyXiang指出,从前端芯片到操作系统、网络、边界网关(bordergateway)、平台、安全、数据分析来看,华为拥有全面性能力。华为积极提供物联网相关标准,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一家公司有办法树立实质标准。
中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华为有极大的潜在市场,并有机会设立获得全球采纳的业界标准。中国政府估计,2018年工业物联网的市值达3,000亿人民币,未来每年将成长25%。业内人士表示,华为想透过制定业界标准主导全球物联网市场。
华为已经占领5G制高点
除此之外,物联网与5G技术息息相关。NewYorkMagazine、日经新闻2月报导,依照新通讯标准,5G速度为20Gbps(gigabitspersecond),为4G的100倍,传输数据几乎没有延迟,将成为物联网科技的基础。未来许多装置都可搜集消费者数据,如智能音箱、智慧手表、汽车、电器等。
未来5G运用领域将会很广,而华为的5G技术已在全球数一数二。从2009年到2013年,华为投资5G技术研究超6亿美金;2017年-2018年,华为投资5G产品开发近14亿美金。截止2019年1月,华为全球5G商用合作伙伴最多,高达50+;华为已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可以说华为是行业唯一能够提供包括商用5GCPE的5G端到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厂商,技术成熟度比同行至少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
智能工厂也是必争之地
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络化的生产设施及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融合了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商业智能、运营智能等全新的ICT技术。在工业4.0时代,建设智能工厂的关键在于智能可靠的传感器、海量高速的数据存储、细致深刻的大数据分析洞察、安全稳定的工业通信网络以及灵巧的智能机器人。
华为智能工厂解决之道主要是通过深度应用ICT技术,深化与应用厂商/工业巨头合作,构筑产业链优势,实现工厂智能化。主要内容包括:LiteOS和LTE-M助力制造设备IP化、智能化;基于LTE打造有线无线融合一体的泛在网络;SD-DC2架构满足智能工厂大数据运营管理需求。其中,将制造设备IP化、智能化,是打造工业4.0智能工厂的关键基础,这类制造设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
华为认为,工业4.0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制造领域将逐步开放,从完全封闭系统迈向半封闭系统,再到完全开放系统。智能工厂需求强劲,增长迅速,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工业4.0时代,对于智能工厂的投入将远超过一般工业领域,且项目盈利能力也将显著提高,并且资本投入越大、投资的边际回报率越高。智能工厂将大幅节省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制造厂商的竞争优势,较早适应工业4.0改造的产业和企业将最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