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下的工业机器人,转型迫在眉睫
相较于更加注重场景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更加突出“机器”二字。虽然同为机器人,处境却是千差万别。
据统计,2017年全球 工业机器人 销量38.1万台,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五大市场占据了市场总额的70%。其中中国更是以13.8万台的销量一举超过欧洲与美洲市场总和(11.24万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然而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在这近14万台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仅有25%来自本土品牌,同比下降6%。在世界范围内,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为首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着全球50%的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品牌占有率还不到5%。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新松、埃斯顿、埃夫特、新时达、华昌达等,这些企业正在通过自主研发、收购等方式逐渐掌握零部件与本体研发技术,在产业链中上游进行拓展。结合本土服务优势,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有望在未来逐步替代外国进口产品。
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集体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分岗位年平均工资情况报告》,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8049元,对比东南亚地区,以往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加之今年贸易战所带来的恶劣外部环境,中国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
要扬长避短,更要取长补短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正在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昔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唯有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