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梳理了他的职业历程,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所做的一些选择和背后的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是的,我跳槽了,从一家上市公司到一家创业公司。
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个刚刚毕业不满两年的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起点就进入到一家几万人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却选择在工作一年多的节点,跳到一家创业公司。
事实上,在最近五年,我做过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这很正常,因为其他人不是你,他们不知道你此刻面临着什么,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也就不能替你作出决定。
在前段时间很火的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周一围饰演的龙波有过一段很经典的台词,“李必(易烊千玺饰), 我来告诉你如何作出选择,那就是永远选最好的。 ”
而什么是好,如何定义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如何作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一、永远明白自己此刻需要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永远明白自己此刻需要的是什么。在我们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会经常问我们,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他是真的期待你的一个完美答案么,譬如依照你的规划,最终能够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并不是, 他们想要知道的,是你是否对自己足够了解,足够清楚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他们会去匹配你的公司你的岗位能否给你带来需要的东西。
而进入工作之后,被琐事缠身,你又是否记得自己当初的答案,是否还清楚,自己,此刻,是否获得了你想要的东西,又是否有希望去获得。
在研究生第一年读完的那个暑假,我就很清楚自己将来不会走本专业的道路,不会像我们专业的很多人一样,去做程序员,去做硬件工程师。
于是我找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实习,我知道那个阶段,我需要的是入圈,进入到这个行业里,了解里面正在发生什么,了解各个岗位在做的是什么。
后来这份实习我做得很好,老板很器重我,公司在那个阶段又急缺人,他问我,愿不愿意休学全职加入。
说实话我有点懵,一方面我很喜欢自己的实习工作,我知道如果开学了,我肯定是没有办法再继续做了(研究生要蹲实验室做实验室、写论文,大家都懂)。
另一方面,要休学一年?我是没有听过周围有人这样做过,我不知道自己回来之后还能不能顺利毕业,我也没有前辈可以问。
当然有人说,你可以一边实习一边做实验呀。但我很了解自己,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我必须专注在上面,全心全意。
我纠结了半个月,最终还是决定休学一年,全力以赴去创业。因为我清楚,自己更想要体验那一段难得的创业经历。在风险可控时,我愿意冒险。
1年之后,我复学读书,顺利毕业,面临两个选择,或者重新找工作,或者回原来创业的公司。
那时候我清楚,1年的创业经历虽然给我带来了很多,包括人脉的拓展,能力的提升,但没有给到我的,是基础能力的建设。
我深知自己不是天才,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于是我选择重新找工作,去大公司,培养自己的基础能力。
很多人诟病大公司是把人当螺丝钉在使用,但不可否认,大公司教给你的是如何用规范的方式去做基础的事情。
这种规范有好也有不好,全看你自己如何汲取。
17年秋招结束之后,我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美团点评的C端产品策划,一个是百度云计算的B端产品经理。
一个偏重用户的基础体验,一个偏重客户的需求定制化。我选择前者,因为在我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还不那么了解的时候,我更希望自己从基础的用户体验优化做起,从0到1。
从15年夏天到17年秋天,我做了很多选择,每一次选择,在以后看来都带给了我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我始终清楚,在每个节点,我要的是什么。
二、找能够持续给你输入的人做你的老板
我在美团点评的时候,每周一都要写周报,这大概是每周最让我痛苦的环节。并不是因为数据难拉,也不是因为没做什么事情,而是因为,周报中的认知迭代,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写。
我的老板叫hanqin,最开始的时候,他会给我们每个人改周报,改的最多的,就是认知迭代。
水平如我们校招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大段的废话说了一件不能让人看懂的事情,以凸显自己思考的深度。
但hanqin每次改过的周报,总是能够用很精炼的语言,讲清楚一件复杂的事情,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带给我输入。
后来,hanqin越来越忙,我们开始轮流汇总周报,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轮流改每个人的认知迭代。
一开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差不多要花4、5个小时在这个上面,我们要反复琢磨,反复优化表达。最后汇总给hanqin,然后再被他修改一遍。很多时候,如果我自己汇总的结果,被老板最终保留了,我会觉得这是今天最幸福的事情了。
后来汇总多了,我开始能够用更高效的方式说清楚一件事情,对于大组内不同人负责的工作,也有了逐渐清晰的理解。
直到我离开上海之前,hanqin一直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而我也在这段经历内,持续地拓展了自己对所做工作的认识。
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生活上的原因移居到了成都,我想,这样的老板是我愿意追随下去的老板。
三、深耕底层能力与拓展边界
职业的选择通常意味着两种矛盾的交织。
一方面,我们换个岗位,换个工作,做的事情不一样了,接触到的人,融入的环境不一样了,我们似乎能做的事情变多了。另一方面,我们担心这种边界的拓展会导致我们变得全面而不专业,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你肯定听过那个例子,30多岁的收费站阿姨失去工作之后,抱怨自己除了在收费站收费,什么也不会干。
也可能听过这样的例子,95后的年轻人平均7个月换一份工作,在不停的跳槽之间,最后逐渐被市场淘汰。
那到底要不要换工作,如何解决上述交织的两种矛盾?
我的建议是: 专注于深耕底层能力。如果换工作或者说拓展边界是为了弥补底层能力拼图中的某个短板,那就去换吧。
如果把我们个人比作手机,那我的建议是通过职业选择,让你的手机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够运行更多的APP,还不会出现卡顿。
而如果你的职业选择,只是想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尽可能多的APP,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自己毫无方向的选择变化给卡死。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底层能力呢?
很难一言概括,我也不敢说自己的认识是正确而深刻的,但我觉得也许美团点评的做法值得你参考。美团点评内部将《金字塔原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学会提问》、《用图表说话》比作高管直通车,后来逐渐演变为所以产品同学晋升时的必考内容。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四本书所蕴含的底层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结构化思维
独立的个人,群体的协作
批判性思维
图表能力
所以,理想的职业选择,本质上是帮助我深耕了底层能力,同时又拓展了我的边界。让我们这款手机既能够运行更多的APP,又能保持流畅的体验。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在做出职业选择时,最需要考虑清楚的三点,而一旦我觉得新的选择能够满足这三点要求,无论周围人的评价是什么,我都可以有底气地继续向前走。
于我来说,这次从美团点评到创业公司的职业选择,便符合以上三点。
一方面,我知道在这个阶段,我需要的不再是用户体验层的锻炼,而是商业化思维的成长,需要能够将自己的产品能力落地到业务场景中,真正为公司带来商业收益。
所以我选择了一家做电商的创业公司,岗位是品牌产品经理。跟品牌商对接,做商业化探索。
另一方面,我认为公司里的前辈,能够给我持续的输入,至少从面试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表达的内容,都明显高我一个档次。
我一共经历了三轮面试,每一轮都很有收获。工作链上的各级老板,最年轻的也有6年的产品经验,在这样配置的团队里,我期待自己能尽可能汲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份工作能够让我深耕产品能力。众所周知,电商中的基本要素是人、货、场,但这个岗位却能够在货的维度里引入品牌,在场的维度里引入线下超市。引入的如此多的变量,对我的产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
写完这篇文章的草稿时,我还在成都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深夜11点。入职没多久,我便接到了出差的任务,这是毕业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出差;而今天,我将深入线下,第一次在我的工位之外,监督自己所做产品的运行情况。
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是新的职业选择之后,我所迎来的新体验。我很期待后续的故事发展,我希望自己有更丰富的职场体验,分享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