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今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300亿元,企业上云已成为继机器人之后智能制造领域建设的重点之一。
制造业企业上云日益受到政策青睐。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今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300亿元,企业上云已成为继机器人之后智能制造领域建设的重点之一。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3~2016年,中国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年均增长超过146%,但我国总体企业上云规模基数较小。咨询机构IDC统计则显示,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仍不及美国的3%。而在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开发工业APP、构建生态圈上,政府部门早已给出了量化指标。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百万工业APP,以及培育百万企业上云。
而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制造业企业如何根据业务需要正确上云成为一道考题。
制造业上云的三种途径
所谓制造业上云,是指云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应用程序等云服务,建设一个数据模式库,将企业的人事、销售、生产等各个方面链接起来,提高效益。而工业云与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则同属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
将云计算应用于制造业后,传统的制造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多个方面看,云计算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将使制造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那么,制造业如何上云呢?坚持自主创新、专注产品化的云计算公司上海云轴(ZStack)创始人兼CEO张鑫对此回应道,制造业企业上云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大型制造业集团的信息改造,这些集团有很多信息公司,导致运维难度很大,通过上云做信息化改造,可以优化原有的烟囱式架构,并且将经验复制到下属子公司。
二是从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升级入手,通过生产出新的智能型应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厂事故,这些主要以应用形式出现。而且这种应用是诞生在云上的,跟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等息息相关,因此落地过程中,需要搭建云平台做应用承接。这类客户对于云的感知并不是很强。从目前“制造业企业上云”的落地案例中,以上两类很普遍。
三是有些制造业企业有很强的IT能力,这类企业会将开发测试生产环境搬到云上,开发出符合业务需求的应用。
在张鑫看来,制造业企业不要为了上云而上云,而应该找准上云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良品率?确立上云目的以后,要考虑采取哪种上云方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云平台?诸如此类,都是制造业上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行业痛点带来机遇
据记者了解,生产制造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通过转型提升改变企业原有状态。传统的IT系统中的安全防护采用针对单台硬件系统防护方式,目前缺乏集中统一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处置各类应急预案的能力及经验。规模有限,商业利润偏低,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有限。目前多数企业管理上的特点,限制了信息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中国软件行业水平有待提升,无法提供物美价廉的可定制化信息产品。
这些行业痛点并不可怕,作为企业,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ZS-tack)共识产品研发总监宁波介绍,与其他偏通用型云平台的超融合产品不同,该产品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切入边缘场景,比如集团云场景、工业应用场景等。
在宁波看来,很多制造业企业面临云平台部署复杂、运维复杂等问题。另外,很多边缘应用场景,如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大量设备分散在工厂车间、公路隧道,对设备稳定性要求比较高。
据介绍,该公司云平台已经运用到很多制造业企业中,比如徐工集团、长虹集团、长飞电缆等。从这些用户中,该公司确实看到了很多真实的用户需求。对这些用户来说,很多场景需要的节点数并不多,更多承载的是某个场景的具体应用,主要诉求是虚拟化加基本的网络能力。由此,丰富的制造业落地实践,使得产品遇到的应用场景也很多,经验相对较多。张鑫特别强调,支持国产化和自主创新是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长期诉求。
许多省份也为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以河南为例,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河南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到“企业上云”数量和应用深度大幅增加,推动河南3万家工业企业上云,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节约信息化建设成本每年超过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