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颗小小的胶囊,肠胃道的情况可尽在掌握,让胃镜检查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日前在云南昆明表示, 随着首例遥控胶囊胃镜检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华医院)落地,患者不插管即可完成一次无痛、无创、无麻醉、无交叉感染的胃镜检查。
在昆华医院,李兆申院士团队给患者随水吞服了一粒长约27毫米、直径约12毫米,体重不足5克的“胶囊”机器人,15分钟后,胃部检查即可完成。
此前,李兆申院士已研制出我国首台胶囊内镜和国际首台遥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创建多项内镜诊疗新技术。胃镜“胶囊”正是依托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研制的。
据了解,通过严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检验,这一系统已于2013年进入市场,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磁控胶囊胃镜,实现无创无痛无麻醉的胃镜检查。通过这个系统,医生可以利用软件实时精确操控体外磁场,来控制胶囊机器人在胃内自如运动、改变姿态,按照需要的角度对病灶拍照,从而达到全面观察胃黏膜并做出诊断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图像被无线传输到便携记录器上,数据导出后,还可继续回放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传统电子插管胃镜由于其检查方式不舒适、检查过程较长,患者体验感差。“普及肠胃病体检筛查,首先得有舒适化的筛查手段,解决老百姓怕疼怕麻烦的问题。”李兆申院士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插管做胃镜的时代已经到来。
机器人相关资讯介绍:
医疗机器人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引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功能辅助等诸多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记者22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将建立由美国认证的胸部机器人临床实训中心,通过严格细致的理论和临床培训,将胸部机器人手术推广至更多地区。
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医院供图
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医院供图
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都是美国生产的,机器和相关配件的费用都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潘常青说,我们正在朝着国产研发的道路探索。
据悉,2018年末,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医工交叉合作,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将聚焦医疗机器人在心胸学科领域的国产研发和临床转化,探索机器人在胸部手术、心脏介入等领域运用推广,并实现机器人医疗系统国产化的突破。
22日起,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医学专家汇聚上海,出席“首届国际医学机器人微创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在胸外微创领域广阔前景。本次论坛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承办。
记者获悉,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率先在中国开展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标志着中国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式进入胸外科领域。十年来,该项技术快速发展,全面深度进入胸外微创领域。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胸部机器人手术数量约为12000例,其中上海胸科医院完成了近3000例。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胸外科学组组长罗清泉教授是中国国内率先开展胸部机器人手术的医生。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胸外科领域约20%的手术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他指出,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出血量更少、病人愈合更快等等。
罗清泉对记者表示:“和十年前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病人愿意接受,或者主动选择机器人手术,这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胸外微创的主要术式之一。”罗清泉告诉记者,
不过他亦坦言,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机器人仅仅是医生的辅助系统,另一方面,机器人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专科医生要科学地把好手术指征。当下,罗清泉正在领衔一个“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探索如何为胸部疾病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论坛期间,由罗清泉教授主编的新书:Robot Thoracic Surgery:A Collection of Clinical Pearls发布。这是目前国内最新的阐述胸部机器人手术的着作。它聚焦胸部机器人手术,从解剖到实战,涵盖早期肺癌到局部晚期肺癌等多个角度,配有大量丰富手术视频,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临床参考着作。
机器人简介: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如今机器人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横向上,应用面越来越宽。由95%的工业应用扩展到更多领域的非工业应用。像做手术、采摘水果、剪枝、巷道掘进、侦查、排雷,还有空间机器人、潜海机器人。机器人应用无限制,只要能想到的,就可以去创造实现;纵向上,机器人的种类会越来越多,像进入人体的微型机器人,已成为一个新方向,可以小到像一个米粒般大小;机器人智能化得到加强,机器人会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