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经历“用工荒”不足以让制造业觉醒,那么经历“无人可用”之后的技术变革可能会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制造业带来的一个深远影响。
2020年的开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病毒,打破了所有人的节奏,也打破了所有企业的节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科技力量走向前台,为抗“疫”立下了汗马功劳。
科技抗“疫”的力量分为两条主线:在抗疫前线,以AI为核心建筑起的防疫城墙——非接触体温监测,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CT影像诊断,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无人机巡视提醒、消毒, 机器人 配送医疗物资,云计算辅助诊断、研发新药疫苗,智能外呼信息收集、线上问答等为减少疫情感染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另一方面,在抗疫的后方,以机器人等为表的自动化设备也正在成为医疗物资制造的坚强后盾:口罩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推进、机器人焊接医疗床及救护车等。
然而,对于一些一直持观望态度而没有进行自动化升级的传统制造业来说,受制于人员的限制,企业迟迟不能复工,产线停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一声水花
“您好!您上次预购的口罩工厂出不来货,全部被政府收购了,现在给您退款。”小张看着手机上的信息,点了收款,摇头叹了口气,这是第几次被告知口罩拦截,她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从年前购买口罩到现在,一个口罩都还没有收到。
和小张一样被口罩困扰的人还有很多,这个春节前后,除了关注疫情的发展之外,可能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哪里还可以买到口罩了。
段子手们齐上阵:“土豪情人节送口罩”、“我身上最值钱的就是口罩了”、“以前戴口罩抢钱,现在带钱抢口罩”、“连口罩都要摇号了”。
无聊的刷着朋友圈,焦虑的小张被一篇《口罩生产下的自动化力量》的文章吸引住,不禁点开看后终于萌生出了一点希望,她想起来自己的朋友老何正是混自动化圈的,也许可以问问他是否有渠道可以购买。
这些天,老何朋友圈都被口罩机的求购和预售信息刷屏,他发现,一夜之间,自动化企业们似乎都开始生产口罩机了,在这场疫情的逼迫下,他们快速反应过来,有些企业仅仅用几天时间就研发出了口罩机和口罩全自动化产线。
口罩制造的自动化变革似乎在短时间内加快进展,涌进了一大批自动化企业。
在了解了口罩生产工艺流程之后,依托于自动化生产设备优势,利元亨正全力打造“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线”;长盈精密与央企下属医疗企业合作推出的高速平面耳带式口罩全自动生产线投产;连专注于并联机器人研发的华盛控也于近日宣布与汇通自动化携手打造口罩全自动智能生产线方案;此外,还有中设机器人推出的一整套口罩无人化生产系统,速美达推出的高速平面耳带式口罩全自动生产线等。
而口罩机更是成为行业爆点,包括拓斯达、天机、奥斯卡、中航测控、上海宝嵩、瑞炎自动化、聚友机器人、中铭机器人、信腾机器人等在内的机器人和自动化企业都纷纷推出了口罩机。
这些带有自动化基因的企业的入局,也给口罩行业的自动化变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口罩的智能制造升级带来了新的思考。
口罩引发的自动化变革
有业内人士提出,倘若这些传统制造业早已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由机器人替代人工,产线实现柔性化生产,只需很少的人力进行操作,加上机器人效率高,失误率低,是否在这特殊时期就可避免今天“一罩难求”的局面?
从口罩的生产流程来看,目前半自动化的口罩生产线仍旧需要3—6人进行操作,而事实上,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口罩生产企业还处于半自动化的阶段,这在疫情期间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确实是限制口罩生产的重要因素。
全自动化的口罩机相对来说比较省事和省人工,仅需2—3名操作工,事实上,配合产线应用,人工主要还是在后端的分拣和包装环节,而这,正是并联机器人可以替代的地方。
在华盛控给汇通自动化打造的口罩智能生产线方案中,后端的分拣和包装正是采用了以并联机器人作为主要设备的分拣机和包装机,每分钟分拣节拍可达到70个。
除了华盛控之外,勃肯特、阿童木机器人、翼菲自动化、德罗智能等并联机器人企业均可提供并联机器人后道包装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方案。
部分人员复工后,利元亨就抓紧调研了惠州地区的多家口罩工厂,发现当前口罩生产还是半自动化,需要大量人力参与,效率低下。
“公司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过去1天生产不到1万只口罩,现在每天生产3万~4万只。”江苏恒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而这一产能仅需一套全自动口罩产线就能超越,据悉,利元亨全自动口罩智能生产线日产口罩可达8万只。
而天机推出的全自动化平面口罩生产线,产能高效可达120-150pcs/min,仅需1人操作。相对需要4-5人的半自动生产线,可节约3-4人。面对人员紧缺的情况,全力帮助政府及需要复工的企业。
1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工信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介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50%。我国口罩最大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
而从近期自动化企业给到的方案来看,一套全自动化产线日产均在8—15万个之间,要恢复到口罩产能峰值,仅需200条自动化口罩生产线投产就能实现,从这一理论角度来看,口罩行业的自动化变革确实意义深远。
1月23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天津调研口罩企业生产情况时表示:“现在很多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产量目前恢复到一天800万只以上。”这表示此前的口罩生产确实受人员因素影响,离产量峰值还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口罩机的技术壁垒并不高,现在主要是设计时间和加工时间,过了30天之后,口罩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了,每人每天一两个问题应该不大。”华盛控副总经理陈敦坚说。
疫情下中国制造业的“危”与“机”
从口罩延伸到整个制造业,对于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疫情无疑是一项生死考验。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发展跟“人”是密切相关的,人员的复工速度和复工率是衡量制造业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因为人员复工问题带来的影响,在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已经显而易见。
近日,富士康公开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iPhone 12系列的生产压力很大。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中国大陆富士康工厂的产量在本月底有望达到正常产量水平的50%、3月达到80%。与此同时,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停止向富士康派遣工程师,iPhone12系列的工程验证测试环境将延后。
对于大企业如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就更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延期复工、产能滞后、需求疲软、货运物流风险等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一些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
目前,许多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疫情集中爆发后,更面临着现金流紧张、融资难度增加、相对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甚至鼓吹说:“中国的疫情会使就业机会和制造业回到美国。”但一些经济学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并且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集群仍在中国,罗斯这一说法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诚然,疫情对制造业的短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一季度制造业产值将下降30%以上,但如果很快控制疫情,制造业仍然总体向好。”
从长远来看,虽然制造业产值下降,但其整体优势仍在。中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经过此疫,制造业已经形成加快转型升级、以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趋势。”
被忽视的“机器换人”
这场人人自危的疫情让此前被大家忽视的“机器换人”从制造业企业走进了每一个普通大众的视线,而这无疑是推动机器人普及的向心力。
“假如工厂都是机器生产,就不用我们这些公务员上产线了。”因为疫情被强制进入口罩生产车间的公务员们可以在家安心办公。
“如果都是全自动化产线,我们还需要到处抢口罩吗?”整个春节都在为口罩烦恼的小张可以期待一天两个口罩的日子不是梦。
正如高工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卢彰缘所说:“疫情是一时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疫情会大大提高大家对机器人的认知以及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受疫情影响,特殊时期开工难、找人难以及人力成本高,制造业采用自动化的意愿和范围都会增加。
有业内分析人士提出疫情过后的中国制造业可能会出现五种变化:1、产业互联网实践的速度会加快;2、价值链全球化布局速度可能会加快;3、以精益制造为基础的降本增效货活动会更加普遍;4、以提高价值链能力为目标的产业重组成为必然;5、以强化现金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受到追捧。
该业内人士提到的“降本增效”自然离不开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事实上,在大部分企业纠结着复工日的同时,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在春节假期以来,没停过一分钟工:数万平方米厂区里,为数不多的工人戴着口罩坚守一线。为他们带来保障的,除了口罩和各种防疫措施,还有遍布各道工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智能装备。
2020年1月,宝钢宝山基地工厂首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名单,面对疫情,新上榜的“灯塔工厂”展现出独特优势:覆盖全厂的智能制造,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在特殊时期,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稳产高产的有效平衡。
可惜的是,目前中国“灯塔工厂”的数量并不多。近几年,国家一直推崇的“机器换人”进展不达预期,智能化、无人化的重要性一直被企业低估。
但可喜的是,在这场抗“疫”的战争中,机器人等自动化企业也正在不余遗力贡献者微薄的力量,除了上述我们提到为口罩生产自动化而努力的企业之外,还有一些在背后默默支撑着的企业。
比如提供口罩机全套运动控制方案的埃斯顿,开专线生产口罩设备齿轮和行星减速机的合发,为口罩机提供电机的联宜和英士达,提供口罩机系统方案和整套服务产品的禾川科技,为口罩机提供配件的AKD等。
除了人员延期复工导致的设备管理、运维人员严重不足之外,相关人员无法实时掌握厂区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也是影响制造企业复工的关键。
为此,哈工智能旗下子公司工业互联网云平台51CLOUD近日宣称,疫情期间,51CLOUD仍然可为客户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云平台服务,保证企业工业机器人的正常运转,为制造业及工业型企业远程提供工业机器人运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