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地8美分!
这是2008年、2009年那个时期,外资在越南投资建厂、建立工业园区时,一些当地政府给的报价,可见越南对外资的“渴望”。这样的福利也着实令很多企业和机构对越南这片土地充满期待。
而2019年,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加征关税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冲击也是压倒性的,很多企业为求生存,也考虑寻找“缓冲地带”。而有些外资企业也开始撤出中国,转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越南。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上有4次:20世纪初,美国接棒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炙手可热的国家。195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西方眼中的“亚洲工厂”。197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超越了日本。而到了1990年代,中国则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今天,随着欧美、日韩等国家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到越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也越来越对越南刮目相看。
越南真的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越南招商引资有四大优势
“10年前我曾与深圳一些知名集团、深圳工业总会等前往越南岘港,开发中国经济区,‘8美分1亩地’的时代,正是企业遇到的机遇期。”科特勒咨询集团(KMG)全球合伙人、中国区总裁曹虎对《中外管理》谈到越南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
第一,越南有非常好的全球贸易界面,通俗地说,就是它有很多深水港——越南国境狭长、近海岸线的地形特征,创造了它在全球贸易的地理优势。
第二,越南也在经历改革开放,而且越南历来重视教育,像岘港这个三四十万人口的城市里,就分布着6所大学。
第三,越南的人口结构对发展制造业有优势,几乎半数人口是30岁以下人群,年轻人占比超过50%以上,也就意味着巨大劳动力市场。这是当前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都不具备的。以上这些突出的优势,长期来看越南未来会成为繁荣的消费市场。
第四,越南在独特的关税和全球贸易政策当中形成了价值洼地——越南是全球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越南和东盟,越南和中国,越南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日本,越南和美国之间,有很多贸易协议,获得大量出口贸易优惠。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全球性加工制造企业会去越南寻求“新生”的原因。一是关税优惠,二是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本便宜,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四是全球贸易运输方便。
越南政府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是相当积极主动的,使得连年经济增长态势看好。越南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越南2018年GDP实际增速为7.08%,增速略高于中国。
不过,曹虎也补充道:虽然越南政府、当地商业圈层非常欢迎外来投资,而且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外来资本带来先进技术、前沿理念、优秀人才。但不得不说越南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心态是比较复杂和谨慎的,越南一方面欢迎中国企业,但同时又很关注中国的投资领域和技术输出情况,这也是中国企业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
越南的劣势,却会给企业造成致命伤
正如优势的明显和诱人,在越南投资建厂的劣势,也同样让很多企业如鲠在喉。
“在那边设厂和成立办事处整个流程下来不是很难,全部手续办完用了大概三个月时间,但现在越南已经没什么优势了,因为当地厂房的租金已经跟中国大陆差不多了”。受中美贸易战紧张局势的影响,以纺织制造为主的地平线控股集团,自2018年开始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越南。地平线控股集团开发部总监张寒冬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描述了自己亲自带队开发建厂的切实感受。
她表示:去考察之前,了解到越南当地对纺织企业会有税收方面的优惠。并且一些欧美大牌零售商也在越南设有办事处,无疑让市场营销更加顺畅,让企业又添了几分长期发展的信心。但实际运营后发现,这些政策优势和企业福利的吸引力,逐渐被越南的“短板”所替代。
“最大的缺陷就是越南当地供应链、产业链不健全,以及人员效率低下。”张寒冬直言不讳。
以家纺行业为例,由于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当地缺乏大型织厂、染厂。因为缺织厂,所以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面料需要从中国运过去。又因为缺染厂,虽然缝制环节可以在越南完成,但越南当地缺乏专业的染料兑色、调色人才,更没有管染料配方的人才。所以织布、染布等环节都只能在中国完成。甚至包装的纸箱都得依赖早前入驻的中国台湾企业。这样一来成本自然没什么优势。
人工效率,又是另一硬伤。张寒冬介绍:国内同等岗位的加工窗帘流水线的工人,薪资大概是8000元人民币,每天可以做出200件产品,越南本地虽可以用相对低廉的薪酬雇佣到工人,但实际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只有20件。有时遇到紧急任务,企业要花很大的精力和越南的工会进行协商,才能让本地工人同意2小时时长的加班。这样一对比,平均在每一片窗帘上投入的人工成本其实和国内是差不多的,甚至更高。
对此问题,曹虎也补充说:很多产业是需要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长期的工业实践来支撑,而越南本地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落后,这恰是越南目前不具备的。
而且,越南没有形成完善的大装备、大化工,以及信息产品的供应链,导致适合本地生产的优势产品类别比较少,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短、劳动力低廉、简单加工、密集型的产业里。这导致当地生产的大都属于相对中低端的产品,没有能力生产产业链比较长的产品,比如:整车制造、大型医疗器械,复杂的化工设备等。
另外,由于本土金融业不发达,导致在当地融资很难。加之本土消费能力不行,只能严重依赖出口,一旦全球贸易或出口政策有动荡,对越南企业的影响将比较大。
“像日本优衣库只是在越南加工之后,运到全球卖,对他们来说越南是个加工基地,不是重点市场。”曹虎用简单的例子做了解释。
越南胜任“世界工厂”几无可能
不仅是对中国企业,对全球其他国家的企业而言,产业链转移到越南的做法也受到诟病。
据《纽约时报》报道:虽然一些美企考虑将生产迁出中国,转移到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来避开关税。但是在这些国家,美国企业面临一些不利条件,如交通不便,以及劳动力经验不足,很多问题反而证明了中国制造的不可或缺。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起步很早,但一直没有真的做深、做透。现在在越南投资的主体是日本企业最多,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以及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然后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
“越南制造永远不可能变成下一个中国制造,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正是多年深谙东南亚的商业实践,让曹虎更加坚信他的观点。
他分析道:很多人无非是看到了越南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以及对越南的全球加工中心地位的确认。但看上去越南在走中国过去的发展之路,可中国经济特征远远不止于此,中国的市场容量、科研实力和产品的多元化、“全制造”产业链,以及国际影响力,都是越南完全无法比的。所以,应正确定位越南:从全球视角看来,它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全球加工基地,也是全球加工贸易出口基地,这是才越南优势的核心。
如此,定论越南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为时过早。
而中美贸易战只是在加速这个过程,没有中美贸易战,越南也会发展成这样。因为大量受人力资本降低而驱动的简单加工业,比如:塑料产业、简单汽车零配件加工业,服装产业的缝制环节等,这些最容易受到全球局势的影响、类似于“全球游牧”的产业,率先转移到了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甚至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国。都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原因。
应理性地看待中国部分企业迁移至越南的现象,因为这是全球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自然结果。
曹虎建议:对中国企业来说,要做全球市场,尤其要做东盟市场,越南是必经之地。“希望中国企业能有更系统、更深入的,长期战略性投资计划。而不是抱着短期的机会主义去投资。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向全球,进入东盟市场,发展‘一带一路’产业,必须要将机会性驱动心态,转变成战略性心态。”
张寒冬也表示:从成为世界工厂的角度看,越南要代替中国不大可能,至少3-5年内绝对实现不了,除非贸易战一直不停地打下去,有更多中国企业转移到越南去,带领越南整个产业链发展起来。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中美贸易战一旦结束,很多中国企业会撤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