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如何培养刚需人才?

    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       制造业       ,那么,       智能制造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智能制造       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智能制造       的问题是不是就是制造的问题?  

    分享一个睡眠产品的案例。第一家公司是深圳的创业公司,其产品本身比较简单,主要是心率带,其余有    APP     、床头灯、窗帘等一系列产品。第二家公司是硅谷的创业公司,只做床垫,床垫的内部结构好像水立方的气泡一样,每个气泡都接有分布在床表面的压力传感器,只要检测到信号,无论人怎么翻来翻去,都可以缓慢地进行冲放,从而按照人体结构完全托起,其广告是“睡在云端的感觉”,就是说让你在睡觉的时候全身肌肉骨骼放松。    

    再看两家公司的产品售价,第一家公司单价是    5000     元人民币,床垫是从第三方采购。而硅谷这家公司的产品单价是       5000       美元。试问,如果经济上没有太大负担,你会买哪个产品呢?目前,第一家公司已经倒闭了,第二家公司产品卖得非常好。对比核心技术,可以看出,第二家公司中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我们不具备或者不掌握的。医学睡眠学科、气压驱动技术等我们都已经完全掌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办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所以,关键是我们现在的产品没有从人的需求出发,还只是把    “技术”简单堆积在一起。在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在生产领域对制造业人才进行培训时,都应不断强调,将来做任何产品都是要帮助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要增加它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只是应用一个技术。也就是说,如果研发人员研发的商品不能创造价值的话,就只能是一堆技术而已。  

    不同工业时代不同竞争主题    

    我们对于工业    4.0     的理解其实跟美国的四次工业革命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德国人的理解和美国人是不一样的。德国人不仅仅是将技术作为标志物,比如工业       2.0       ,很多解释是源于电动机器的出现。但是,德国人认为是流水线的诞生——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工业       2.0       的标志。从德国和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很多企业家都是由代工开始,然后一点点地起步做自己的产品。    

    如果把工业    4.0     定义为“大规模定制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实现了。我国家居行业企业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件产量的、大规模的外贸订单;与此同时,也承接甚至只有一件的、个性化定制的业务。按照“大规模定制化”的标准,我们已经实现了工业       4.0       。当然,这样的实现是建立在“人海”的基础上,我们是靠人来做的,并没有涉及信息技术。    

    回望工业    2.0     ,它的伟大之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高校还没有为劳动者做好人力资源储备的情况下,依靠全国农民工和生产线切割的方式实现了工业       2.0       ,这实际是通过“人海”来做到的。那个时代的竞争主题是性价比,谁复制得越快,边际成本就会越低,性价比就越高。    

    当然,工业    2.0     的竞争方式是不具备持续性的,所以到了工业       3.0       时,出现了另一个竞争的主题——品牌,品牌最基本的定义是承诺,厂家对自己生产产品一致性的承诺,而这种一致性的承诺再靠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无法达到的,这时就不仅仅需要提升生产效率,更需要全自动化的机器生产线来保证。为什么要承诺一致性,为什么要做品牌?因为我们发现,提高复购率比拉新客户群体更重要。所以,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就此开始,强调效率品质、成本以及按时交付,这成为工厂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时代如何培养刚需人才?_设计制作_电源/新能源

    品牌实际上是一个观点    ——在工业     2.0       时代为所有用户服务,到工业       3.0       时代只为认同我价值观的人服务。图       1       的产品是一款获得最佳创意奖的杯子,在淘宝网上售价       1300       元人民币。它解决的痛点是“咖啡很容易凉”,整个核心技术是,在杯子里面通过吸热放热来进行调温,比如将摩卡调至       51.5       ℃。有人会花       1300       元钱买杯子吗?你会发现,对咖啡很热爱的人群会使用这款杯子,而这个观点是星巴克提出的。  

    什么人会喝咖啡?什么人喝到热咖啡的时候会非常享受?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本不是杯子的价格    1300     元人民币,而是花费时间去淘宝买杯子带来的试错成本。通过这款杯子性能的设计、观点的提炼,这家公司是在逆向选择消费者,不再为全世界喝咖啡的人服务,只为对咖啡有极致追求的人服务。所以,竞争主题已经发生了变化。    

    再说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德国的产品    ——牵狗绳,狗跑远的时候,弹簧就拉长,狗跑近时绳子就缩回来。这款产品的广告语是“给狗自由,狗狗是家人。”自由的动物一定要给予其自由的空间,让它自由地玩耍。作为一个爱狗人士,买这根绳子,可以给狗充分的自由,这相当于承诺给狗特别好的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表明了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你会产生身份认同感,会跟小区里养狗的人有了区分。  

    同样的牵狗绳产品被山寨后,外型功能都一模一样,售价    110     元(原品牌产品售价       700       多元),但是山寨版仍然竞争不过品牌产品。因为当你使用这个品牌的产品时,你也认同了它的观点。所以,竞争的维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所有的技术手段可能只是你的成本。    

    再看苹果公司的案例,这个市值两万亿美元的公司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苹果公司的网站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专门为残疾人做大量的辅助功能;在苹果手机的体验店,经常会开小型讲座教大家怎么使用产品,针对特殊群体,也会专门教他们怎么使用苹果产品。苹果公司孜孜不倦地做这项工作,全系列产品全部支持此类服务,拿到了国际大奖。    

    在环保方面,目前买一台苹果电脑,其材料是全部回收的。到今天,苹果全球    44     家运营机构全部实现了再生能源化,就是说它的能源全部是再生能源,预计在       2030       年达到全供应链完全碳中和,从这里可以看到苹果产品每年在环保方面都有进步。    

    当你读到上述这些故事后,被吸引到的地方是什么?这些故事吸引的群体是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是对环保有超强认知的精英分子。同时,这些故事也在吸引我们的孩子,中国新生代的环保意识要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因为他们接受着更好的教育。这种情况下,产品的竞争到达了价值观的层面,所以,制造业仅仅是制造产品的问题吗?不是。    

    不是每家企业都需要进入工业    4.0  

    到了工业    4.0     ,制造业开始变得个性化。从价值链区分来看,我们想要价值,所以要快速上市,要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等;我们需要个性化定制,所以我们需要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都要为实现商业价值来服务。在讨论企业转型升级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你所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处于什么程度,当前是性价比竞争,还是品牌竞争,还是个性化价值竞争,最后再考虑采用工业       1.0       、工业       2.0       、工业       3.0       ,还是工业       4.0       。    

    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仍然不会死掉,而是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奢侈品,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这些需要    16     年培训才可以上岗的“超级精英技工”,绝对不做规模化生产,一旦规模化,其稀缺性就没有了。所以,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进入工业       4.0       。目前,中国富裕起来的新中产一代开始注重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其中很多产品的设计是需要跟文化捆绑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独特的机会,可以将数字化工具用于文化产品的创造和管理。  

智能制造时代如何培养刚需人才?_设计制作_电源/新能源

    图    2     中示范的工业       4.0       的车间,不是全自动化的工厂,而是全集成模式。在这里,人重新成为生产领域的决策者,因为订单非常灵活,这种灵活性需要有一个智能体不断做出决策,只有“人”才可以做到。特别灵活的部分,尤其是需要创新和创意的部分,要交给人去做,重复的工作则统统交给机器人,也就是协作机器人。    

    在这种情况下,关键点并不在于多么先进的技术,而在于怎么激励人,怎么分析提炼出可以让生产线更加灵活、生产效率更高的因素。因为产品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当生产线进化到这个阶段时    ——正如我们在德国企业看到的——车间没有了,只有基础设施,甚至一个星期前的车间跟一个星期后的车间都不一样,因为生产线很快就拆掉重装了。  

    需要大家思考的是,在流水线生产时    “人”实际上被剥夺了自主权,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到了工业     3.0       时代,人重新开始操作机器;再到工业       4.0       时代,人重新成为生产过程当中重要的一员。所以,制造要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本。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才转型升级一定要达到上述的高度,而不是从上而下地、简单粗暴地管理,不是“你不老实,我就扣你工资”,更不是把“听话”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    4.0     的主题也发生变化,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面临着新的变化,这是德国工业       4.0       的顶层逻辑,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竞争阶段来决定策略,根据策略来决定如何搭建技术体系。因此,我们想弯道超车不仅仅要在制造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还要考虑客户价值的创新。    

    工业    4.0     的竞争要素已经变成效率、品质、交互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做了大量企业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从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处在工业       2.0       至工业       3.0       之间。调查显示,当前的制造企业对员工最不满意的五点分别是:系统化思维、跨界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创新思维和数据决策能力不是。我们把制造企业的员工定义为“根据需求为雇主提供其核心竞争力的人”,而且是可以构建技术体系的人,这些人应该被称之为“新工程师”,就是具有管理、技术、商业、人文等素养的新一代工程师。    

    为了培养合格的    “新工程师”,几年来业界做出很多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例如,举办培训和比赛,培养工程师的系统规划能力和总体分析能力;利用仿真技术,将工艺过程模拟出来,并将方方面面的故障问题、优化问题呈现在计算机中,引导工程师完成项目规划、实施、交付等任务;开发软件设备、培训课程,帮助各个高校提升培养工程师的能力;成立校企联盟,跟相应的     HRD       合作,把脱颖而出的学生们输送到优质的制造业企业中,使其成为未来优秀的“新工程师”。  

59
198
0
12

相关资讯

  1. 1、穿越迷雾,移动互联网交出了什么样的新秩序和晴雨表3197
  2. 2、教你如何轻松应对“百变”考官4055
  3. 3、分众2.0:情人节放大招为重启上市造势?3266
  4. 4、B站频繁“独签”,出圈未成,内卷先来?3025
  5. 5、前苹果副总裁: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费力,就是在浪费时间1767
  6. 6、美团借外卖版拼多多偷袭下沉市场?3020
  7. 7、裂变实操:1个模型+4个步骤,教你薅尽微信流量羊毛262
  8. 8、微博的失去,从用户开始4242
  9. 9、解析BAT投资策略:百度价值提供,腾讯开放,阿里买买买1514
  10. 10、本命运营的我,花60天做了款并没有成功的产品3160
全部评论(0)
我也有话说
0
收藏
点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