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非常强的抽象归纳能力的人往往更能触及到实物的本质,看清其深层的内涵。
01
最近看到一些优秀产品人写的文章,发现总结出一个规律:
具有非常强抽象归纳能力,也即将你所理解的事物本质,抽象归纳后表达出来的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较厉害。
当然,这个规律肯定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行业,包括各行各业,都是绝对适用的。那为什么说具备良好抽象归纳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较厉害?这种能力后天又该如何练习呢?
02
抽象归纳能力强,一般建立在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上。
抽象归纳产出的是菜肴,那所理解的内容就是原材料。做菜的原材料一直糟糕透顶,肯定难以修炼出合格的厨艺。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阅读时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只有10%,而在教授给他人时的留存率是90%。更遑论将学习内容归纳后教授给他人,并且他人能很快地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时的留存率。很简单的一个例子,第一个提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个变换口诀的人,本身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理解绝对是非常深刻的。
滴滴负责产品的俞军基于自己做产品的经验,曾经提过一个简单但实用的用户体验公式,内容是: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用户价值为负,这个产品就不用做了,肯定没戏;用户价值为正,可以配合已有资源看是否有做的可行性。这个公式很简单,但是可以说明不少问题。比如:
1)为什么很多行业,先发优势非常重要?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用户价值要想为正,新体验必须大于旧体验,而且还必须cover掉用户的迁移成本。也就是说,旧产品如果只有60分,那你新产品做到70分也多半没戏,因为迁移成本在那。
人是有惯性且懒惰的,抛弃熟悉的东西去学习新的,多半是不情愿的,除非新的东西能带来很大的价值提升。但是你能确保你的产品一定比别人的优秀很多吗?
2)存量市场要转化竞品用户时,除了做产品体验,还可以做什么?
可以考虑从降低换用成本入手。比如腾讯家的游戏产品除了QQ和微信两大流量入口外,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账号体系。不管你玩哪款,都不需要走注册流程,直接QQ或者微信登录即可,不仅免去了注册的时间成本,还节省了记住账号密码的记忆成本。
苹果为Android用户提供的「转移到iOS」APP,也是为了降低Android用户迁移到iOS设备的换用成本,以提升用户所感知到的产品价值。
03
抽象归纳能力强,能够极大地提升表达者与听众的沟通效率。 让对方可以迅速的get到点,不至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对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行抽象归纳时,一定是一个重新深度加工、提炼并去粗取精的过程。如果提炼得当,可以降低听众的学习成本和理解门槛,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摩擦。
举个例子。高中的时候,我爸在一次电话中跟我说过一个单词的记忆方式,到现在大概有8年时间了,但是我仍然记忆犹新。这个单词是在课本上从来没有学过的,而且我也只听我爸说过一次。
这个单词是「chill」。作名词时是「寒冷、冷」,作形容词时是「寒冷的」。我爸告诉我这个单词的记忆方式是:
「chi」=吃,「ll」=两根冰棒,吃两根冰棒,所以寒冷。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个单词的3种记忆方式,体会一下学习成本是如何逐渐降低的:
死记法,逐个字母拼写c-h-i-l-l。
音标法,配合音标「tʃɪl」进行记忆。
抽象法,配合「吃两个冰棒」进行记忆。
麦肯锡公司的「电梯法则」要求员工在30秒内将一个方案、事情或结果表达清楚。这个法则的关键点不在于内容表达,而在于归纳。它要求表达者一定要事先进行要点内容的抽象归纳来提升沟通效率,因为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的可能。
04
那抽象归纳的能力后天要如何练习呢?
个人的想法是可以尝试用流程化的思维进行分解,构造一个类似于「PDCA」的循环。将这种能力的练习过程分解为以下五步:
输入 :保持信息大量、持续地输入。输入的信息越多,思考上的盲点越少,理解也就越准确。
加工 :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理解(可以尝试了解下「第一性原理」)。
归纳 :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抽象归纳。
表达 :将归纳好的内容讲授给他人听。
反馈 :根据听众的反馈验证表达效果和准确性,反过来推动理解和归纳能力上的迭代,形成正反馈效应。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木雕艺术家修炼雕刻技巧」的故事。为了产出优秀的艺术品,首先需要积累材料和雕刻方法论(输入),然后是作品加工(加工),完成后给自己的作品配上一段亮点描述(归纳),再进行作品展示(表达),最后根据观众的意见进行调整优化(反馈)。
05
自己有独到的见解很难得,但是能让自己的见解被广泛理解和认同更难得。
你是产品经理,在你描述改变世界的需求时开发却呆若木鸡;你是销售,在你介绍无与伦比的产品亮点时客户还一脸懵逼。
如果以上事情时有发生,那你可能就要好好反思下,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否足够提纲挈领、简单易懂,而不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而抽象归纳能力的魅力正在于,即使将阳春白雪唱给下里巴人听,同样能收获满堂喝彩。